就业“新世代”,挺膺担当

2023-10-30 11:43:41 来源: 瞭望 2023年第44期

 

 河北省元氏县一家压缩机生产企业工人在生产线上组装空气压缩机(2023 年 10 月 11 日摄)  朱旭东摄 / 本刊

新时代青年将在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升级大势中,逐步成长为面向未来的就业“新世代”

在加速重塑的就业格局中找准定位,决定着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与就业质量

对青年而言,就业能力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学历不再是实现质量就业的最强竞争力,具有“能力复合、快速适应、终身学习”等特质的青年,更受就业市场青睐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淏煜

  

  当前,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存,部分劳动者还面临较大求职就业压力。与此同时,伴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一场涉及就业环境、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心态、就业趋势的就业大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以0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就业市场。他们将在全面融入国家升级大势中,逐步成长为面向未来的就业“新世代”。

  从新需求到新供给,从新机遇到新挑战,就业“新世代”面对的,是一场有关就业判断力、应变力、创新力的综合考验。

  新需求——高质量发展重塑就业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在继续保持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等优势基础上,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快速发展,反映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展和成效。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首破20万亿;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8年16.1%提升到2022年17.36%。

  产业变革深刻影响着就业市场,变局正在发生。一方面,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释放出一批更贴合青年就业者素质能力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比如,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中,有41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其中,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缺工较为突出,“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位列前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工程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汽车工程技术人员”首次入榜。这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和集群化发展密切相关。

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燎原村,民宿主和民宿管家

在一家音乐主题民宿参观取经(2023 年 6 月 15 日摄)韩传号 摄 / 本刊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对青年就业形成较强冲击。

  比如,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不仅行政、文秘、客服、财务、审计等传统岗位面临被替代风险,动画师、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师等“新潮”职业也成了“AI高敏感岗位”。

  此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方案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缩减5%”,已经开始的地方机构改革也对“优化地方党政机关编制资源”提出要求。在严格控编背景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领域就业容量已经相对饱和。

  初入职场的青年就业者,能否在加速重塑的就业格局中找准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与就业质量。

  新增量——抓住机遇奔赴朝阳产业。新发展格局下产生的新岗位、新职业、新空间,提供了就业新增量。

  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大趋势下,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等“绿色职业”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技术革新催生了大数据架构师、AI提示词工程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数字职业”;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国家发展战略剑锋所指,一众新岗位虚位以待。

  整理收纳师、化妆造型师、宠物陪护师、玩偶医生、云气制造师、直播间布景师、多肉寄养师、游戏捏脸师、手机入殓师……近年来,就业容量较大的社会服务领域涌现出更多细分新职业,满足多元需求的同时,为年轻人“量身定制”出更多就业机会。

  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大批年轻人回归,打开农村就业创业新空间。乡村规划师、民宿管家、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等“乡村新职业”,刷新了人们对农村的原有认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看准新机遇奔赴朝阳产业,就能作出更利于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新挑战——就业能力内涵扩充调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求就业者持续提高专业能力,朝着“更专、更精、更强”方向纵深挺进,挖掘各行各业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就业者跨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能力,推动各行业融合创新发展。

  特别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技术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结构的每个环节每个单元,推动传统行业加速转型,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也随之调整。

  比如,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媒体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更多看重“文史哲”专业背景,转向更多需求理科生“技术流”。其中,能够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和渠道,采用数据分析、创意策划等方式从事对信息进行加工、匹配、分发传播、反馈,协同运营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全媒体运营师,行业缺口高达500万。

  对青年而言,就业能力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学历,不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最强竞争力,具有“能力复合、快速适应、终身学习”等特质的青年,更受就业市场青睐。

  新供给——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新时代十年,我国劳动者素质大幅提升,为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人力资源财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目前的59.6%,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

  在劳动者素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其内部结构特征也在调整。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用结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为强国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培育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见习机会,帮助青年积累实操经验、提升就业能力……一系列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接续落地,正在促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新观念——就业心态日趋开放多元。2000年之后出生的青年开始进入职场,这一代青年整体生长环境更为优渥,他们对于就业的期待更有包容度。他们能以更放松的心态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尝试自由职业者、农创客、科技极客等看起来不那么“稳定”的职业。

  他们与互联网共生,成长于以“原子化”为特征的网络社会,更加重视个体感受和生命体验,拥有更多表达观点的渠道。因此,就业“新世代”的职业规划更加个性、多元,希望通过职业选择实现自身价值,凸显“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与此同时,他们也面对着更加充分、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为了缓解眼前的就业压力,一部分青年持续深造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一部分青年热衷考公考编以增加就业稳定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联系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合理的劳动报酬,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是包括青年就业者在内的就业群体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