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共谋高质量发展

2023-09-04 15:52:41 来源: 瞭望 2023年第36期

  

推动黄河流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严格生态保护中推动产业有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富集的能源既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引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河流域能源大省产业转型的动力

推动黄河流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应消除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等发展痼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飞航 魏婧宇 姜辰蓉

  

  黄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引擎”“粮食支撑”“生态保障”。产业协同发展是黄河流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必然选择,产业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的质量与成效。

  长期以来,沿黄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低质低效问题较为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农牧业等为主导的特征明显,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推动黄河流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严格生态保护中推动产业有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要聚焦流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合作创新,消除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等发展痼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黄河流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2022 年 3 月22 日摄)王鹏摄 / 本刊

  产业转型需求迫切

  黄河流域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之一,多数地区面临着思想观念、创新资本、产业生态、高端人才、营商环境等诸多制约因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相对滞后,核心支柱产业仍以能源重化工为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尤其是在黄河“几”字弯区域,由于资源禀赋相近,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资源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重工业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资源结构类似,各地都将能源化工作为当地转型发展重点方向,存在产业重复性建设甚至同质化竞争现象。

  2022年,黄河流域9省区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2.55%,其中内蒙古、山西、陕西分别为62.3%、54.0%、48.6%,产业发展“倚能倚重”。

  陕西省榆林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能源工业、采矿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偏大,且还在呈上升态势,2022年全市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71%,采矿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比重为80.4%。

  能源富集既是黄河流域的发展引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河流域能源大省产业转型的动力。“煤价下跌,无力转型;煤价上涨,无心转型”成为部分地方的“发展悖论”。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科研投入的力度,但由于科研基础落后、人才吸引力不足等“软性短板”依然存在,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进度。

  黄河流域部分地方“资源依赖症”不仅体现在能源依赖上,其背后同时存在对水资源、生态资源的高度依赖。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各方面约束趋紧,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压力上升。

  仅占2%全国河川径流量的黄河,保障了全国约12%的人口、17%的耕地以及流域内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安全,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线。

  数据显示,开采一吨煤平均要消耗水资源约2吨,按照黄河流域中上游煤炭年产量28亿吨计算,所消耗水资源超过56亿吨。若加上煤化工企业用水,整个黄河流域煤矿区每年增加的用水量超过100亿吨。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多地为产业发展“喊渴”。鄂尔多斯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有1.8亿立方米用水缺口,数十个项目因没有用水指标不能上马。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唯一选择。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沿黄9省区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处于黄河由南向东的最后一“弯”特殊的区位。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132平方千米。这里曾是山西省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地,其产出的无水硫酸钠,在20世纪90年代曾占全国总量的65%。然而,长期的工农业生产却导致运城盐湖的生态环境一度被破坏。

  为此,当地政府作出决策,不再搞工业开发、矿产开发,把运城盐湖从矿区、工业区变为生态保护区、旅游区,恢复“湖”的本来面貌。2020年9月30日,运城盐湖正式启动“退盐还湖”。

  如今,运城盐湖的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成了各种鸟类栖息的家园。运城盐化集团元明粉分公司盐湖生态养殖部十工段段长胡杰就从过去吃“工业饭”,转变为今天吃“生态饭”。“以前我是产业工人。退盐还湖后,我成为卤水虫养殖工人。”胡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运城立足独特的山川资源、区域优势,在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上主动作为,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着力打造沿黄、沿汾、沿涑水河、沿中条山和峨嵋岭的“五条绿色走廊”,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全局,绿水青山正加速蝶变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一幅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河东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1000余亩闲置撂荒的盐碱地被改良为黄河农业生态示范园。园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以农业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农业升级。

  “园区总面积1300余亩,其中水稻鱼蟹立体种养面积达1050亩。2022年水稻产量65万斤,大米产量39万斤,鱼产量约8万斤,螃蟹产量1万斤。”大路镇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副总经理乔生说。

  大路镇通过土地流转,为当地258户646人每年带来收益50余万元。园区还带动周边70余家农家乐实现增收,为村民就近务工提供岗位,乡村振兴新动能不断释放。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经济发展动能不断积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千年黄河故事奔涌出新的篇章。

  加强协同培育发展新动能

  业内专家表示,推动黄河流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应消除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等发展痼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

  推进黄河流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仍不协调、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并存,产业结构高碳重碳。在产业发展中需要优先考虑生态脆弱性和水土保护,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专家表示,推动黄河流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应建立起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思维,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打破行政区划发展的局限,超越行政区划管辖权的限制,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难,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构建黄河流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推动黄河流域产业新发展动能和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促进协同技术创新,形成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及产业转化的创新格局,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加快实现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数量众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环境负载高,传统产业比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等,经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严重制约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黄河流域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且应根据各自的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转型方式。

  着力提升黄河流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上看,目前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22年沿黄9省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5.6万亿元,仅占全国的14.3%。

  专家表示,开放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为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沿黄各省区应当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搭建更高水平开放平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提升黄河流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高水平的开放赢得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