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质量工作文件发布,掀开质量强国新篇章
在海南陵水海域,“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工程的关键控制性工程——
直径20 英寸、总长度约115 千米的海底油气长输管道铺设完工(2023 年6 月22 日摄) 韩庆摄/ 本刊
➤《纲要》以建设更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为主攻方向,部署多个方面重点任务
➤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文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工作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新方位,掀开了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
立足我国质量工作现实基础,《纲要》紧扣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兼顾国际质量发展环境和趋势,提出质量强国建设到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目标: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质量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作出建设质量强国的决策部署。《纲要》的出台,凸显了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彰显了质量强国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使命和责任。
建设质量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进入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坚持走以质取胜发展之路,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攻关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就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质量一头连着供给,一头连着需求,贯通整个产业链条,融入经济发展全域。质量出现问题,经济循环就会出现堵点、断点,发展效益就会下降。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有助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增加优质供给,释放内需潜力,深化国际质量合作,增进互信互联互通,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建设质量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来看,我国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领域假冒伪劣和低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守牢质量安全底线,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多层级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纲要》对质量强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等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为新时代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特别是,《纲要》以建设更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为主攻方向,部署多个方面重点任务。
——着眼更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建设,《纲要》强调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加强宏观中观微观系统性设计、整体性推进,促进打造质量供给体系升级版。
——着眼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纲要》强调优化管理、提升能力、发挥效能,打造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
——着眼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建设,《纲要》强调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政策制度、优化监管效能、推动社会共治、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健全有利于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质量强国建设五大创新点
《纲要》在系统推进、变革创新、企业主体、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创新特点。
注重全面系统推进。《纲要》涉及领域从微观的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向宏观经济、中观产业和区域质量等方面拓展,首次对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等方面作出专门部署。《纲要》既注重提升产品、产业和区域现代化水平,抬升质量高线,又聚焦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确保安全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强调变革创新驱动。《纲要》鲜明提出健全质量政策,系统设计质量政策体系,在质量激励、质量约束、政策协同等方面部署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要举措。这些政策制度聚焦提升监管效能、优化运行机制、强化促进措施,特别注重从大质量观以及全球质量关联中进行谋划,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支持质量改进和质量提升。
突出企业主体作用。《纲要》专章对企业质量和品牌建设作出部署,提出企业要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牵头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共性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专门设置了中国品牌建设工程专栏,提出了培育中国精品、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等制度措施。
重视质量基础建设。《纲要》就质量自身“软硬件”建设作出部署,专章明确了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的任务,也从质量法治、质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等方面制定新举措,提出修订完善产品质量法,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最佳实践,让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等等。
强化重大工程牵引。围绕质量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纲要》专门设立7个专栏,部署7大工程,涉及区域质量发展、产品质量攀登、工程质量升级、服务品质提升、中国品牌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增效、质量安全筑堤等内容,立足于解决突出问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带动性强,是纲要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贯彻纲要的重要抓手。
统筹推进六大任务
锚定质量强国这一目标,推进质量强国建设需要综合施策,狠抓落实,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做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纲要》宣贯实施。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深入开展宣贯活动,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贯彻落实文件,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实践探索,组织实施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地方督查激励。开展中央质量督察考核,形成有效的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把握战略主动性与策略灵活性,注重梯次推进,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开展产业链质量提升行动,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推进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创建,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增强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因地制宜、因势而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深入开展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着力营造安全消费环境,提振市场消费信心。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开展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工程,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开展服务品质提升工程,加强优质服务标准建设,推行服务质量监测评价,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
把握活力与秩序的关系,突出企业在质量强国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开展第五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鼓励企业实施以质取胜的生产经营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攻克一批质量堵点和顽疾。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大力实施企业质量品牌战略,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打造更多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
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拓展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思路,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提高质量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水平。合理布局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开展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遴选建设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打造集成服务基地,更好释放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
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现代化质量治理体系,更好发挥质量治理效能。健全质量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促进精准监管。健全产品伤害监测、风险评估、监督抽查、事故调查制度,构建完善的质量治理链条。举办中国质量大会,深入开展双多边质量国际合作交流。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