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种共富:让农民收益最大化
➤官牛犋南社的土地合作方式,经营权由基层党组织掌握,土地归于集体经营,让农民收益最大化
➤2019年新模式启动当年,全社281人人均土地分红11300元。2020年人均土地分红增至12000元,2021年增至14700元,2022年增至18000元
➤“新集体”把扩展出的土地分给新增人口,让“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每一个村民都有了同样多的生产资料
➤机械化生产解决了老年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会种地的难题,让土地焕发出新生机。特别是统一经营还解决了小农经济难以对接大市场的问题,让村集体经济有了组织依托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立君
杨柳风中,草木萌动。在黄河流域最北端“几字弯”两岸的沃野平畴上,到处是农人春耕的身影。而内蒙古达拉特旗官牛犋南社却与周边村子相异——不见家家户户农忙景象,只有几台大型机械在犁地。
官牛犋南社,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的一个自然村,因300年前就有官家以畜力犁田而得名。
如今,官牛犋南社创新出一种全部村民、所有土地参与的“土地合作社”经营新模式。
这一新的土地合作方式,将土地归于集体经营,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全体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成为合作社成员。这一统种共富的经营方式由基层党组织掌握,土地经营所获收益的大部分由全体村民按比例分红,村民收入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合作社提留部分收益用于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土地分红连年递增
走进官牛犋南社,鸡犬相闻,鹅鸭声声,羊儿在棚圈里撒欢;村人悠闲,一些老年人在活动室里喝茶、唠嗑、下象棋。原来,他们不用亲自种田。
“这已经是第五年了,我们一年到头地里都不用去就能分红。”74岁的刘二兵说,以前靠土地增收效果不明显,近几年来自土地的收入逐年增加,去年全社土地分红500多万元。
大家七嘴八舌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几年前他们的土地有的自己耕作,有的出租给种粮大户,收入不理想。2019年4月正要春耕的时候,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社里组织成立“土地合作社”,110户农民全部自愿以土地入股,对全社3000多亩耕地进行集体化经营。大家选出6位村民负责种地,每人年工资2万元。每年年初,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协商确定种植品种;然后利用大型机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实现生产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秋季,作物成果由龙头企业统一收购。
记者了解到,官牛犋南社的土地经营权由基层党组织掌握,土地归于集体经营,而不是民间组织经营或资本运作。如此一来,成本层层降低,实现了农民收益最大化。
具体在土地收益分配方面,按照1:2:7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合作社提留10%,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提留20%以下管理费,用于专业人员工资或补助;剩余70%多,用于社员分红。
2019年新模式启动当年,全社281人人均土地分红11300元。此后,根据市场调整种植结构,2020年人均土地分红增至12000元,2021年增至14700元,2022年增至18000元。
同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自由打工或进行畜禽养殖及其他副业,整体收入提高。目前,全社60多人打工,其余劳动力饲养2700多只羊,最大规模两户均有羊200多只,养殖在100只以下的有40余户。2022年全社人均纯收入由2021年的2.8万元增加到3万元,比全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5180元、比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4766元。
“我这农民,对种地已经是甩手掌柜了。”68岁的胡来宝说,他家9口人,去年土地分红16.2万元,两个儿子与儿媳均进城,其中大儿子开超市,二儿子打工,老伴跟随儿子们帮忙照看3个孙子,他自己给一家小微企业职工做饭,月工资2500元。
官牛犋南社农民徐宝展示他家“退休”了的锄头(2023 年4 月12 日摄) 贾立君摄/ 本刊
村民收益最大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官牛犋南社土地重归集体经营,经历了4个阶段的探索。
单打独斗阶段。2008年之前,官牛犋南社户籍人口231人,基本常住,种地人口大多是30至40岁的壮年劳动力,全社共有土地2100亩,按照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以产定地,人均土地5至20亩,土地分配不均。平均每30亩地开掘一眼浅井,人称“梅花井”,抽水耗电致使生产生活用电不足、地下水位下降。当时,主要发展传统农业经济,种植小麦、玉米、葵花、籽瓜等农作物,玉米亩产约1200斤,小麦亩产约600斤,人均年纯收入2000至3200元。
土地整合阶段。2008年至2013年,该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减少到118人,开始土地流转,每亩年租金300元。社里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土地整理,镇政府帮助迁坟、移树、拆庙,土地增加到3161.6亩。2009年还争取集中移民产业扶持项目资金新建大棚66栋,占地389亩,直接流转给企业,人均年纯收入4105元。
大户创收阶段。2014年至2018年,官牛犋南社户籍人口增至247人,其中常住人口125人,青壮年劳动力仅30多人。社员大会议定,土地按户籍人口均分到人,人均土地12.8亩。在此期间,逐渐形成大户种植的局面,共有7个本社种植大户承包全社大部分土地,流转费用为每亩年租金400至650元,实现机械化种植。土地被种植大户承包后,社员与大户之间收入悬殊较大,普通农户人均年纯收入5120至7680元,大户户均年纯收入20万至30万元。2018年冬,看到土地收益差距较大,部分社员想收回流转出去的土地自主经营,逐渐与大户、企业出现矛盾。
统种共富阶段。2019年至今,官牛犋南社在镇党委的鼓励带动下,通过注入产业扶贫资金,实现规模化经营。侯家营子村党总支积极协调企业、合作社及农民,推进土地矛盾处理,帮助联系订单、对接市场。全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成为合作社成员,合作社内设社管会、监事会、财务小组,与涉农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种植有机和常规青贮玉米、贝贝南瓜、马铃薯等作物,亩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在前3个发展阶段,尽管土地面积有所扩展、种植效益逐年增长,但人地不均。加之农民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矛盾突出。特别是土地流转后,一般农户在土地上的收入较低,每亩年租金最高时1200元,有的外出农民将土地转给亲友耕种往往每亩年租金600元至800元。
进入统种共富阶段后,“新集体”把所有的一家一户小块土地再次平整,推倒地界、水渠、畦垄,“小田变大田”多出15%的土地,分给新增人口,让“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的每一个村民都有了同样多的土地、同等的分红额度,使得人口与土地、收益均等化,诸多矛盾得到解决。
“成本共摊、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鄂尔多斯市农牧局副局长杨泰说,局里专题研究认为,官牛犋南社的做法,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口流失和小农经济难以对接大市场的问题,使得种植成本下降;实现了“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灌排配套、道路畅通、林网防护”,有利于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亩均节水80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显著提高,让农田变成“稳产田”“高产田”“增收田”,让土地焕发出新生机。同时,民主管理、邻里和谐、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市里也正在条件成熟的其他地方倡导推广这一模式,重塑一产,振兴乡村。
官牛犋南社春耕翻地现场( 2023 年4 月12 日摄) 贾立君摄/ 本刊
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官牛犋南社的一片百亩大田上,社长高勇指挥着3台大型拖拉机犁地。一排锃亮的犁铧下,30厘米深、1.5米宽的湿润泥土滚滚翻起,上年留下的玉米根茬被扣到下面。“深耕深翻,顺便把茬子翻进地里,沤成有机肥料。”高勇说,每台拖拉机日犁地200多亩,全社3000多亩耕地五六天就能犁完。
在另一片百亩大田地头,施工队正在挖沟渠、压管道、建储水塔。今年,旗里支持官牛犋南社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平均每亩投入4000元,将17公里外的黄河水引来,采用国际先进的喷灌、滴灌设施,进一步节水、节肥,降低种地成本。
几位社员带领记者到家里去看“文物”。他们每家凉房都存放着锄头、铁锹、䦆头、镰刀、连枷、耙子、筛子、铁犁、木耧等各式各样的农具,以及牛马驴骡使用过的缰绳、笼头、鞍鞯、铃铛。今年78岁的徐宝老人从他家凉房地下扶起一口半人高的榆木座铡草刀说:“这是我家以前的‘粉碎机’。”他乐呵呵地感慨道:世事真是大变样了,现在全部机械化,我们使用过的这些工具都“退休”了。
“前些年我自己种地的时候,买了拖拉机,二十来亩地得两个人忙一年。现在大拖拉机耕地,喷灌、滴灌浇水,联合收割机打粮,几个人就把全社的农活儿都干了。”社员刘明兵说。
今年53岁的刘明兵,是官牛犋南社脱贫户。2018年,他突发喉头肿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后因手术治疗花费了大量积蓄而致贫。翌年,他将家中22亩土地全部入股至社里的土地合作社。
2019年起,新模式下,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型升级,他和妻子告别了缠手的农活。社里为他和妻子安排了环卫清洁公益岗位,年收入近2万元。2021年,他又在合作社管理喷灌设备,年工资2万元。去年,他家土地入股分红收入3.6万元,打工收入3.8万多元,加上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纯收入超过10万元。
“依我看,土地增收附加值、农业转型升级的天花板还可以进一步突破。”高勇说,“现在我们的有机青贮玉米是给牛种的,奶业集团收去喂牛了。今后我们将给人种,专门种优质有机粮,打出品牌走高端市场,亩产值上到3000元不成问题。”他说,合作社已积累12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旗里去年又奖励官牛犋南社高标准生产经营示范基地奖补资金46.7万元,今年的高标准农田改造还可以增产10%,“今后我们进入智慧农业阶段,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水平。”
达拉特旗旗委书记张秀玲表示,官牛犋南社得益于全面机械化的支撑和种植结构的灵活调整,有效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会种地的难题,旗里正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规划推广此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时,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更多富余劳动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