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路 创新知 育新人

2023-05-04 11:04:13 来源: 瞭望 2023年第18期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党中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政治嘱托和精准把脉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一个核心重大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关系,要把坚持“中国特色”作为争创“世界一流”的前提和保障,把追求“世界一流”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的目标和动力,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二者的内在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成为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开路先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涂铭 魏梦佳

  

  中国人民大学(下称人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大考察调研。他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一年过去,人大人对这条“新路”有着怎样新的感悟与实践?《瞭望》新闻周刊走进人大,专访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寻找新时代中国高校的办学治校之道。

  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信和自觉

  《瞭望》: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你对“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有什么新的体会?

  张东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党中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政治嘱托和精准把脉。

  一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新路”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根本要求,深入推进“新路”丰富实践,细化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加快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其中一个核心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关系,这个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乎党的全面领导,关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关系,要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新路。要把坚持“中国特色”作为争创“世界一流”的前提和保障,把追求“世界一流”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的目标和动力,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二者的内在融合。必须坚定教育自信,核心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准。

  《瞭望》:在你看来,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张东刚:世界一流大学最根本的标准是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其次,能创造世界一流的新知成果,比如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工具等,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就是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

  知识创新的肥沃源泉一定是基于时代伟大的实践活动。我们强调“中国特色”,不是关起门来办大学,不是就中国而谈中国,而要立足在全球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把中国放在全世界的视野内。这样,创造出来的新知,就具有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高等教育应当是胸怀天下、胸怀人类,把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为自身的使命。我们要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构筑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理论,引领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这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自觉和精神追求。

  红色基因是人大的底色、本色和亮色

  《瞭望》:如何把人大的红色基因传承好?

  张东刚: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为着抗日救亡而设”的陕北公学是人大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我国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出任人大首任校长。

  红色基因是人大的底色、本色和亮色,其内核就是坚持教育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的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好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核心就在于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

  一年来,我们在挖掘红色校史资源上下功夫,启动“高等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和精神品格弘扬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办、建设、发展高等教育的光辉历程,梳理校史中的红色根脉,凝练以“陕公精神”为源头的中国人民大学红色精神谱系。

  例如,我们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校史研究队伍,出版“校史文库”;在学校开设吴玉章等老一辈红色教育家生平展,编撰《吴玉章全集》;多方征集校史相关红色档案材料,扩大馆藏档案资源;建设京内外办学旧址校史纪念馆,在延安揭牌“中国人民大学校史教育基地”,在四川荣县建立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校史教育基地,在浙江玉环建设“高铭暄学术馆”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培养教育基地等。我们还在全面梳理和研究学校的教育家,不仅弘扬吴玉章、成仿吾等红色教育家精神品格,还要宣传“人民教育家”卫兴华、高铭暄的大师风范。

  同时,我们利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弘扬红色文化。打造《人大组歌》、话剧《陕北公学》等校园品牌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深耕百年党史路、追寻领袖初心路、重走人大校史路”等专项社会实践;重塑开学、毕业思政大课,打造“天安门升旗仪式观礼”“毛主席陕公题词齐诵”等精品活动,构建沉浸式、全景式育人场域。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瞭望》:人大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东刚: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人大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责无旁贷,必须勇担使命,走前列、作示范。

  近年来,人大不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研究,深化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研究,立足中国实践阐释中国理论;构建了“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的学科布局,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学科支撑;成立中共党史党建学院、纪检监察学院等教学单位,设立“新文明史研究工程”等重大研究专项,开展“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建设,努力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植根中国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推出具有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研究成果;加快建设自主性、原创性、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打造“中国系列”“文明新形态教材”等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推动最新研究成果向教材、课堂转化,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断从生成到运用的良性循环。

  此外,学校还联合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流大学共同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联盟”,发布《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倡议书》,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平台。我们还希望能邀请海内外学者一起,重新梳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脉络与历史逻辑,重新审视中国人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瞭望》:人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上有什么样的思考和规划?

  张东刚:人大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著称,人大的校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史。一年来,我们通过抓大工程、建大平台、出大成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和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首先,全面实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形成研究阐释及宣传普及的整体合力。

  其次,举全校之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为全国范围内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坚强主阵地、标杆示范区。

  此外,我们还成立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出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举办了“中国式现代化”系列高端论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讨会等品牌学术活动。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为了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创立了“1+5+N”的模式。“1”即整体性研究,把这一思想从历史、理论、现实、世界的四大维度整体性展开研究;“5”即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大重要方面展开合作研究;“N”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重要论述,由学校各学院和各学科来承担。对内进行专门部署,对外“五路大军”团结合作,形成合作机制。

  打造思政教育“金课”

  《瞭望》:人大在立德树人方面有何经验,如何实现“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张东刚:这些年,我们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首先,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此,我们开设了习近平总书记五大重要思想概论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本科专业方向班,我和校长带头讲授“中国式现代化大讲堂”示范课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其次,创新育人顶层设计。学校率先成立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强化党对人才培养的全面领导,推动实现家校社育人资源一体化融合、本硕博育人链条一体化设计、校院班育人载体一体化建设。

  三是深化实践育人改革。持续建设“红船领航”“千人百村”“街巷中国”等实践育人载体,推出“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全面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系列调研访谈项目(简称“832工程”);实施研究生“强国先锋营”项目,通过“思政教育+学术培养+职业训练”模式,打造新时代实践育人体系。

  四是完善“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实施“123金课”项目,即精心建设100门素养核心课程、200门专业核心课程、30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此外,还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开设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

  《瞭望》:如何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

  张东刚: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立德楼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并参与讨论。这个教室现已被我们开辟为“先锋思政课智慧教室”。去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和延安中学在这间教室以线上线下方式开展联学,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联合启动首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项目等活动。

  一年来,学校从教师的集体备课、联合授课、共办学生活动、党员培养衔接等多方面,发挥好首都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作用。例如,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和研究中心,不断拓展中学合作平台,制定“先修研学”的课程清单,启动“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创新大中小学“学、研、讲”一体联动机制。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持续建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升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线上线下“同备一堂课”“同上一堂课”等品牌项目建设,探索建立面向全国的课程思政数字化资源平台与教学案例库。

  此外,还做实做优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发挥校内名师带头讲好思政课的示范作用,组建了师生宣讲团、“延河讲师团”等,为大中小学一体化“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2022 年 5 月 1 日摄) 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提升治校效能 勇做“开路先锋”

  《瞭望》:人大下一步有哪些规划和打算?

  张东刚:阔步新时代,我们要守好党创办的这块重要阵地,更要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各方面、全过程之中,抓小、抓早、抓细、抓实、抓深、抓透。

  一是抓战略谋划。去年10月,学校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把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代会报告的主题主线,制定了学校今后5年和到2037年建校百年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当好“六面旗帜”、聚焦“八项工作”、实施“十大工程”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

  二是抓班子队伍。去年我们以抓校级领导班子为重点,强化“常委意识”“中管意识”,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抓学院、抓二级单位,突出党建引领和综合治理,坚持干部的政治素质、班子的政治功能、单位的政治生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三是抓制度体系。通过“立、改、废、释”,对学校3000多项制度进行起底式修改完善。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建工程,而我们要走的“新路”也要靠一套先进科学的制度体系作保障。

  四是抓导向风气。把完全形成严的氛围作为根本目标,确立干事创业的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坚持“机制不停、人员不散、责任不变”,持续深化中央巡视整改。完成纪委内设机构调整和队伍扩编,推进在二级学院设立纪委书记全覆盖。

  近期,学校党委已部署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目标,以排头兵的姿态、先锋队的担当,以高质量的主题教育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将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成为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开路先锋”。我们希望在2037年建校百年之际,将人大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人大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