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大学生八年发现15个昆虫新种,还带火了家乡

2022-12-26 13:58:01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52期

  

活在自己的热爱里,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这些年来,他共发现并参与发表昆虫新物种13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

做昆虫多样性调查最浪漫的事,就是给发现的新物种取名字

熊紫春欣喜地看到,以往怯生生的孩子们变得大方、自信,他们热情地向考察队员介绍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各种虫子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实习生 黄长江 曾令令

  

  玲珑窄亮轴甲、云县方胸隐翅虫、熊氏拟虎天牛……这些听上去名字新奇的昆虫新种,发现和命名者是同一个人: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监测员熊紫春。

  2013年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熊紫春回到老家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水坝头村。

  这个孩童时代带给他很多快乐的小乡村,毗邻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昆虫物种相对丰富。他利用专业所长,对村子及周边区域开展以昆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这些年来,他共发现并参与发表昆虫新物种13个、中国新记录种1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

  “玩虫子”的90后

  1990年出生的熊紫春,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求学时,他和伙伴们组建团队,开展昆虫研究方面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毕业后,他把这个项目带回家乡。每年超过半数时间,熊紫春都在野外采集昆虫、做调查。

  昆虫的发现和采集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深处哀牢山腹地,迷人的原始景色背后也隐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熊紫春经常要搭乘塔吊,爬上数十米高的树冠,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地方寻找昆虫的踪迹。有时要在野外勘察数天,才能有所收获。

  一次野外采集的经历,让熊紫春印象深刻。当时,他和团队要捕捉的目标昆虫在悬崖下方活动,熊紫春和同事们在附近蹲守时,突然听到背后“轰隆”作响。原来是山崖上风化了的石头掉落下来。

  “以为整座山都要塌了。”熊紫春回忆说。大家立刻狂奔,跑了不知多久才停下来,躲过一劫。

  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特别脆弱,回到宿舍后的熊紫春开始思考要不要继续这份工作。但第二天一觉醒来,他还是像往常一样上山了。

  还有一次,熊紫春被胡蜂蜇了,过敏反应特别强烈。“眼睛肿得都睁不开了,呼吸也困难。”熊紫春说。同事带着他折腾了近一个小时才赶到诊所,“当时已经快要晕厥了,医生给打了点滴,我躺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对熊紫春来说,除了偶发的危险,对昆虫的热爱给他带来的更多是兴奋与喜悦。“做昆虫多样性调查最浪漫的事,就是给发现的新物种取名字。”熊紫春把发现的第一个新种命名为“绎帆”,那是小外甥的名字。“希望他可以健康成长,热爱自然。”熊紫春说。他发现的第二个新种,则以妹妹的名字“紫越”来命名。

  “活在自己的热爱里,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熊紫春说。

  “滇虫社”带火小山村

  2017年,在村民们推选下,熊紫春当选水坝头村村民小组长。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剩下的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村里的老人基本不会使用手机,更不懂用小程序完成诸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缴纳。”熊紫春说,“我就一个个地帮他们操作,后来老人们需要上网办的事,都会来找我。”

  除了替老人们答疑解惑,熊紫春还在琢磨怎么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村里办点实事。

  熊紫春做起了短视频创作。打开熊紫春的快手账号“滇虫社科普”,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昆虫王国。熊紫春用多年来在野外勘察、采集、拍摄昆虫的成果成功圈粉。网友们知道了在网络另一端,有个地方叫水坝头村。线上的“流量”有了,游客也慕名而至,熊紫春又琢磨起线下来,他决定把村里的旅游和观光做起来,同时把中小学生吸引到村里开展研学。

  2020年,熊紫春自费把自家房子改建成了水坝头乡村博物馆,展出8个目45个科共450余种、800件昆虫标本。

  博物馆里还陈列着村民使用过的各种老物件。“老物件承载着村落记忆,老人们在博物馆找到归属感,也能更好地理解、支持我们做昆虫科普。”熊紫春解释说,起初他在村里四处捕捉昆虫、制作标本,曾被村里的老人们视为不务正业。“想让村民们改变态度,还是得让他们认识到科普活动的价值。”

  2021年,到访水坝头乡村博物馆的游客达18.7万人次。

  以“虫”为媒振兴家乡

  刚回水坝头村时,熊紫春发现村子里有些小孩缺乏自信,但对身边的昆虫都很感兴趣。为了引导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每次外出采集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他都带上孩子们。

  随着“滇虫社”的影响不断扩大,天南地北的“虫友”们到水坝头村考察、“打卡”。熊紫春欣喜地看到,以往怯生生的孩子们变得大方、自信,他们热情地向考察队员介绍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各种虫子。

  熊紫春总也忘不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农村信息闭塞,没书可翻,也没有专门的自然课帮助自己汲取更多生物知识。他只能听村里的老人们介绍一些本地昆虫的俗称和基本习性,或者一个人伏在树林里默默观察,把所得写进日记和作文里。

  “我想尽己所能,帮助那些像我小时候一样想探索自然的孩子们。”熊紫春说。2021年,熊紫春卸任水坝头村村民小组长,成为中科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监测员。村里的孩子们放假了,还会和往常一样等他回村,带大家一起漫山遍野观虫去。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召开。熊紫春带上全部昆虫标本,到会展示交流。这些在世界级舞台上亮相的新物种,产出地上都标着“水坝头村”的名字。

  熊紫春说,想要带领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的家乡走上富裕之路,可能需要多年努力。以“虫”为媒,持续助力自然科学教育,为家乡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自己甘愿做发展的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