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的困境

2022-12-26 13:57:42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52期

  

美国收割好处,欧洲吞下苦果。欧洲的财富加速流向美国,乌克兰危机成了美国使资本回流和缓解经济滞胀的一个“风口”

欧洲安全利益被美国进一步裹挟,不仅增加了欧洲自主构建未来区域安全秩序的难度,更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欧俄互信的安全机制

美国以安全之名进一步捆绑欧洲,目的也是使后者在未来的东西方大博弈中进一步失去自主性和选择权

美国的盟友为何如此脆弱?一方面源于其中一些国家缺乏战略自主、安全自主、政治自主、经济自主,被美国捆绑后不得不随美国起舞,也不得不被美国“收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已进入不断爆发冲突与危机的时期,继而加剧了经济失序与安全失控

美西方使用多种极限施压手段都未能实现孤立俄罗斯的目标,暴露出其无法依靠集团实力优势维持全球霸权体系的困境,更暴露出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面临道义缺失的困境

  文 | 贺之杲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欧洲一直处于紧急或危机状态。长期以来,欧洲精英笃信危机可以倒逼改革,危中有机,危机是转型的催化剂,而乌克兰危机严重冲击了欧洲国家的心理防线和安全认知。

  欧洲正陷入复合危机泥潭,欧洲安全秩序乃至政治经济秩序正进入新一轮调整和重塑阶段。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与欧洲内在结构性矛盾相互叠加,正使其加速滑向困局。而欧洲的困局,也成了以美国盟友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现实处境的一个缩影。

  美国的战略裹挟

  长期以来,美国的战略意图是维持东亚和欧洲地区的权力均衡,通过遏制竞争对手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在欧洲安全架构中,美国领导的北约追求的是绝对安全和无节制扩张。作为世界上军事开支最多、武器装备最强、军力部署最广的军事政治组织,北约构建了针对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包围圈,过度东扩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加深了俄罗斯的不安全感。

  乌克兰危机是美国战略冒险的最新体现,其本质是牺牲欧洲盟友的利益来换取美国的一己私利——借乌克兰危机加紧对欧洲盟友的捆绑,实现遏俄控欧的战略目标。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通过价值观外交和盟友外交重塑跨大西洋关系,修复了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欧美裂痕,还在亚欧大陆营造了集团对抗的“新冷战”氛围。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保持对中国的持久竞争优势将是优先事项,同时要约束仍然极其危险的俄罗斯”,意在强化大国竞争的零和博弈。这背后就是美国的集团对抗和冷战思维,体现在欧洲方向就是通过操纵北约和裹挟欧洲来维护其全球霸权。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安全利益被美国进一步裹挟,欧俄关系陷入竞争冲突之中,不仅增加了欧洲自主构建未来区域安全秩序的难度,更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欧俄互信的安全机制。此外,美国以安全之名进一步捆绑欧洲,目的也是使后者在未来的东西方大博弈中进一步失去自主性和选择权。

  经济和金融方面,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欧洲国家能源紧缺,纷纷增加军费,美国不仅以更高的价格向欧洲出售了更多的天然气,其军工复合体更是大发横财。同时,欧洲的财富加速流向美国,乌克兰危机成了美国使资本回流和缓解经济滞胀的一个“风口”。

在德国波恩一加油站,一名男子望向油价显示屏(2022 年 8 月 31 日摄) 新华社 / 路透

  欧洲吞下苦果

  美国收割好处,欧洲吞下苦果。美国挑起的乌克兰危机给欧洲带来的冲击,已从战场传导至经济领域,能源价格飙升、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复苏势头进一步承压。欧洲不得不承受随美起舞的后果。

  其一,欧洲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的“反噬效应”令欧洲国家深陷能源危机。

  欧洲与俄罗斯能源“脱钩”之后,欧洲正陷入能源短缺和价格高涨的困境。2021年,欧盟41%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如今,受“断气”影响,欧洲涉及国计民生的领域愈发寸步难行,民众用气、用电等生活成本飙升,生活质量受损。随之,游行和抗议此起彼伏,“街头政治”蜂拥而至。近几个月,捷克、德国、法国等国多次爆发抗议活动,民众抗议物价上涨,呼吁政府调整对俄立场。

  同时,欧洲还落入高度依赖美国能源供给的陷阱之中。近日,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顿称,欧洲进口美国天然气价格是美国国内的4倍。美国成为欧洲能源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欧洲则愈发质疑美国牺牲欧洲利益来延缓其霸权衰落的步伐。

  其二,欧洲企业面临成本增加、投资减速的困境。

  过去,欧洲经济的“去工业化”进程已使其产业“空心化”问题暴露出来。乌克兰危机之下,欧洲制造业原材料短缺,生产成本飙升。一方面,大批化肥厂、有色金属工厂关闭;另一方面,在高通胀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影响下,欧洲制造业加速外流。这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去工业化”。

  在欧洲工业遭受重创的时刻,美国的单边主义经济政策更令欧洲经济雪上加霜。美国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拟提供高额补贴支持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等多行业的生产和投资,但其中多项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仅面向美国本土企业或在美运营的企业。欧洲认为《通胀削减法案》破坏了美欧公平竞争环境,提供的是“会扭曲竞争的歧视性补贴”。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提议出台“购买欧洲法案”,以保卫欧洲经济。欧美围绕《通胀削减法案》的摩擦是否会引发新一轮贸易战还需观察,但表明欧美远非铁板一块,不排除贸易问题逐渐蔓延成为一场信任危机。

  其三,欧洲经济持续承压。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近日称,2023年欧盟经济预计仅增长0.3%,若通胀水平持续居高不下,欧洲经济难逃滞胀风险。另一方面则是,美联储连续激进加息,美国紧缩力度大于欧洲,引起欧洲货币贬值,欧元兑美元汇率跌至20年来新低,进一步造成欧洲经济整体低迷。当下,欧洲各国政府面临着既要通过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确保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又要促进未来投资的艰巨任务。

在希腊首都雅典南郊的格利法达,一名男子搬运免费木柴(2022 年 10 月 20 日摄) 莱夫特里斯·帕察里斯摄 / 本刊

  虚幻的团结

  乌克兰危机刚刚爆发后,欧洲空前团结一致,其中既有对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因素,也有反俄的情绪化因素。美西方利用乌克兰危机强化俄罗斯的“敌人”身份,不断对俄进行污名化舆论操作,并强化“民主和威权”叙事,使反俄成为一种绝对的“政治正确”,欧洲国家原本的分歧在反俄挺乌面前迅速消失。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和危机的持续,欧洲内部的立场差异开始逐渐显现。

  对于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原因,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称,“西方部分群体的冷战思维导致了俄乌冲突爆发。”法国极右翼领导人泽穆尔称,“北约未停止扩张须为俄乌冲突负重大责任。”但这些声音大多来自反对党。

  对于欧洲对俄制裁升级及其效果,欧洲的分歧也在增大。德国智库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研究所的贾尼斯·克鲁格认为,“欧盟应采取最严厉的制裁措施,这将决定战争走向。”英国智库政策交流的加布里埃尔·埃莱夫特留则认为,“对俄制裁可能适得其反。”

  对于如何解决能源危机,欧洲各国更是缺乏团结。德国政府拟投入2000亿欧元应对能源危机,并为能源价格设置上限。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眼中,德国的能源保护计划是损害欧洲单一市场和竞争规则的举措,可能会引发进一步推高能源价格的补贴竞赛。

  面对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和复杂化,欧洲社会紧张局势正在加剧,焦虑情绪不断上升。欧洲已普遍感受到“战争疲劳”“援助疲劳”,这可能会成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议题。如果美国在中期选举后调整对乌克兰的支持,那么乌克兰就会需要欧洲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欧洲经济已陷入通胀和债务危机两大泥潭,其经济社会压力无疑会使各国政府降低对乌克兰的支持力度。在欧洲经济相对衰落和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乌克兰危机则有可能使欧洲内部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正是因为内部对乌克兰危机及应对民生和能源危机的意见不一致,意大利不得不提前举行大选。2022年9月,极右翼政党意大利兄弟党联合联盟党和意大利力量党赢得大选。意大利新政府将“以国家利益的名义”推行更多保护主义的、内向的政策。此外,民粹主义政党瑞典民主党也在2022年9月的瑞典议会选举中跃升为第二大党。法国极右翼阵营在2022年4月的法国大选中获得接近三分之一的选票。种种迹象显示,乌克兰危机对欧洲政治生态的负面外溢影响日益凸显。

  脆弱的盟友

  2022年世界一些乱局出现的根源是美国毫无底线地破坏现存国际格局和现行国际规则,一边挑起地缘冲突制造对抗,撕裂亚欧大陆,以“新冷战”逼迫国际社会选边站队,打压非西方力量,一边进行逆全球化、逆市场化操作,撕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以政治手段强化科技竞争并辅以加息手段操控产业向美国转移,资本向美国流动,借此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在此过程中,美国一方面绑架了欧洲、日本、韩国等盟友,一方面又牺牲了后者的利益。

  美国不仅在欧洲方向挑起乌克兰危机,还企图祸水东引,加速在亚太地区推动“北约化”。近年来,北约持续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2022年,北约再次发布新“战略概念”文件,称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遏华抗华意图明显。2022年,北约峰会首度邀请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意图将这些国家打造成美在亚太地区构建遏华阵线的重要依托。

  其结果是,美国以军事集团对抗谋求绝对安全,通过贩卖安全焦虑营造安全恐慌,强化朋友和敌人的身份对立,胁迫盟友选边站队,拉拢地区伙伴入局,对大国关系和全球安全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也严重恶化了盟友的生存环境。

  经贸和金融方面,美国拼凑“芯片四方联盟”,出炉《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科技围堵,扶持芯片、新能源等产业在美研发制造,为了压低自身通胀率不负责任地连续加息。在此过程中,美国丝毫没有顾及盟友的利益。

  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体已深受能源危机、供应链危机的影响。比如,“芯片四方联盟”企图彻底撕裂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打压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迟滞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步伐。《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则与之配合,利用各大芯片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以联邦政府芯片补贴为杠杆和手段,迫使盟友的相关企业顺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政治意志。美国盟友的企业若不接受“中国护栏”条款,就无法获得美联邦政府芯片补贴,从而难免在半导体行业竞争中陷入不利地位;若接受美联邦政府芯片补贴,就意味着10年内不得在中国增产小于28纳米的先进制程芯片,将丢掉巨大的市场。这是典型的美国对盟友的经济胁迫。韩国《韩民族日报》刊发社论直言,美方的要求已达到侵害韩国经济主权的水平,严重损害两国互信。

  2022年美联储数次加息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遭受巨大冲击。欧元兑美元汇率跌至20年来新低,日元和韩元也面临持续贬值压力——日元兑美元汇率创24年新低,韩元兑美元汇率则是13年来首次跌破1380关口。欧元区经济前景不容乐观;日本2022年三季度实际GDP环比下降0.3%,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首次出现下滑;韩国的家庭负债出现了急速增长趋势,有可能成为韩国经济的“堰塞湖”。

  美国的盟友为何如此脆弱?一方面源于其中一些国家缺乏战略自主、安全自主、政治自主、经济自主,被美国捆绑后不得不随美国起舞,也不得不被美国“收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已进入不断爆发冲突与危机的时期,继而加剧了经济失序与安全失控。

  总体来看,脆弱的不仅是美国的盟友,更是整个西方。美西方使用多种极限施压手段都未能实现孤立俄罗斯的目标,暴露出其无法依靠集团实力优势维持全球霸权体系的困境,更暴露出美西方主导的基于规则的自由国际秩序面临道义缺失的困境。(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