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晋江人如何做实业

2022-12-25 17:01:07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52期

 

  文 | 李广春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基、发展之本、致富之源。过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体经济功不可没;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体经济同样不可或缺。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普遍存在,疫情冲击、贸易壁垒等外部环境客观存在,为什么有的地方发展势头不减,有的地方发展艰难?凡是持之以恒抓实体经济的,都能化危为机,别开生面。

  最近《瞭望》刊发的《坚守主业做强实体经济》,近万字文章详尽介绍了县级市的“晋江经验”。回溯20年来晋江发展历程,围绕实体经济搞改革、抓住实体经济搞创新、贴近实体经济搞服务,脉络清晰、头脑清醒、思路清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报道以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可喜的成绩,让我们知道,晋江人是如何抓实体经济的,那就是有韧劲、狠劲、拼劲。

  韧劲表现在持之以恒、一着不让上。抓实体经济,一方面需要笨功夫。换任不换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一届接着一届干,干进了全国县级前5强,让“晋江经验”发扬光大;另外一方面,需要活脑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逆势上扬。他们深谙衣食住行是人永恒的需求,自知产业层次低的先天不足,明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市场本质。他们坚信,只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根本,“一双鞋”照样能跑出“中国路”,“一片面包”同样能变成“摇钱树”。持之以恒抓投入,一着不让上技改,衣食住行的千亿产业横空出世,纺织、鞋服2个超千亿,建材食品2个超500亿,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3个超百亿产业集群,不断丰富“晋江经验”内涵。

  狠劲表现在见招拆招、着着主动上。民营企业规模小、底子薄、人才少,先天不足的毛病,在短缺时期并不明显,但面对现代产业竞争,则会成为致命短板。他们不等不靠,自立自强,融入国际市场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再满足于代工,以科技赋能,提质量、创品牌、拓产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老摊子上培育更多的增长点。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让企业运行更规范;资本市场介入,为企业引入金融活水;鼓励技术改造,使企业如虎添翼;专注专精特新,有所为有所不为,大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依次布局,各得其所,各美其美,无形中铸就了搬不走的产业集群。面对数字化浪潮,他们勇立潮头,通过树标杆、育典型,以点带面,一大批智能化改造企业应运而生,跨越“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经过一年多的强势推进,成效初显。目前,数字化转型企业平均用工减少60%,运营成本下降2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50%,生产效率提升40%,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绩啊!没有先人一拍的超前、棋高一着的布局、背水一战的决心,怎么可能让“晋江经验”发扬光大?

  拼劲表现在理念更新、服务更优上。晋江人是善于学习的,他们抓实体经济一系列“组合拳”,切合新发展理念,对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深刻的见解。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坚持系统思维,聚焦链式发展,使本土企业扎木成排;坚持守正创新,拥抱网络经济,为标杆企业充电赋能……所有这些,让过去的小低散产业结构华丽转身为高大上,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上。他们深知,营商环境优化只有进行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成为服务实体经济不放空头炮的承诺。引导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军资本市场、搭建产学研平台,让企业自觉提升格局,“引路人”的作用润物无声。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无论是外贸出口受阻,还是用工暂时短缺,“推车手”的身影无处不在。处理好亲清政商关系,只服务不收费,只帮忙不添乱,大到企业上市,小到开工建设,“服务员”形象深入人心。

  实体经济对一个地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晋江经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做强实业。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要求下,各地如何破僵局、开新局,做到稳中求进,晋江人做实业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作者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