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龄友好,还有多远?
福州市福瑞社区福机新苑的居民推着婴儿车通过小区中心公园改造后的无障碍坡道(2022 每 11 月 28 日摄) 林善传摄 / 本刊
➤围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是全龄友好环境建设的关键指标
➤探索建立全龄友好型住房制度,积极发展适老化住房、代际友好住房,鼓励老少同住,促进代际共融
➤“全龄友好不必刻意追求‘高大上’,‘平实小’能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欣
今年8月,北京提出在平原新城地区建设全龄友好住宅项目试点,预计可提供约3000套全龄友好住房。试点项目将在配套设施、室内空间、交通流线设计、公共空间、智慧应用与安全保障、服务等方面进行适老化建设,同时兼顾其他年龄段市民居住需求,成为适合全龄居住的社区和住宅产品。
过去,城市规划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公共资源时,常使用“千人指标”这一概念。现在,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精细,呼唤着城市建设的多样化关照。
广州提出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成都实施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北京开展全龄友好公园改造,上海营造全龄友好的慢行交通环境……近年来,多地发展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出现“全龄友好”概念,使城市建设与治理向着全龄友好方向不断升级。
什么是全龄友好?“所谓全龄友好,是通过规划和设计营造更高效、更积极的社会环境,服务和支持各年龄阶段的人口享受生活、保持身心健康、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于一凡认为。
受访专家认为,围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是全龄友好环境建设的关键指标和核心焦点,应将全龄友好理念纳入城市建设全过程,系统推进全龄友好城市、住房和社区的建设与改造。
打造全民宜居城市空间
“全龄友好,突破了单一年龄群体的局限,对建设城市空间、构建城市生活体系提出了更精细、更科学的要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适老建筑实验室主任王羽表示。
近年来,多地致力于提高公园绿地、街道广场、体育设施、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儿童友好、老年友好性能,促进不同年龄段人群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
比如,北京以逐步实现特殊群体无障碍化游览公园为目标,于2021年完成了10个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重点对公园出入口坡化、低位服务设施、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进行优化和改造。
上海正在推动公共厕所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包括设置无障碍坡道、扶手、挂钩、托婴板、高低洗手台、高低小便池等设施配置。同时,要求新建、改建大型商场、文化体育场馆、旅游景区(点)、公园、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的公共厕所,必须设置第三卫生间,以解决父母带异性子女或子女协助行动不便的异性老人外出时遇到的如厕不便问题。
“全龄友好,就是要关注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多元化需求,将包容和柔性关爱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龄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伍小兰说。
一些地方正在原有无障碍出行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十字路口、交叉路口、地下通道等交通道路节点无障碍水平,打造城市慢行系统等。
2021年10月,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试点启用全国首条“通学路”——沿丹枫路西至丹枫实验小学,东至奥体实验小学,一条约1.5公里的蓝色步行通道,成为连接学校和家的安全“通道”。
在武汉,为便利视觉、色觉功能退化的老年人出行,地铁1号线五大道站把“标志清晰”作为适老化设计的重要元素,用色彩明亮、字体较大的专属通道标志线引导老年人安全乘车。
王羽建议,下一步应更加关注动态评估与需求转化,持续跟进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整体谋划全龄友好城市的建设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分阶段、有计划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丰富代际共融住房产品
居住是城市的核心功能。两人家庭、抚育儿童、赡养老年人……家庭结构的变化给当今的中国带来多元的居住模式及空间需求。
伍小兰认为,应从住宅规划、室内设计、买卖租赁等各环节入手,探索建立全龄友好型住房制度,积极发展适老化住房、代际友好住房,鼓励老少同住,促进代际共融。
北京对于符合条件的老年家庭购买全龄友好住宅项目房源的,给予降低首付比例等贷款优惠;子女也可作为共同借款人申请贷款。北京市住建委表示,此举是在保持房地产从严调控的基础上,精准实施的一项解决老年家庭养老购房困难的举措。
在第三批集中供地政策中,北京进一步提出不再以“70/90”面积限制作为刚性约束。受访专家认为,在户型设计上鼓励更加丰富的产品,有利于满足多孩家庭、多代居住家庭、老年人就近子女养老等居住需求。
一个插座如何适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适老建筑实验室模拟老年人各类应用场景研究发现,人站立使用插座时,插座高度设置在距地0.7~0.9米为宜;但坐在轮椅上使用插座时,插座高度设置在距地0.6~0.7米更为方便。
“类似的这些数据,可以为适老化住宅设计提供参考。”王羽认为,为使住宅更好地适应家庭发展需求的阶段性变化,需要站在住宅全生命周期考虑住宅套型的灵活性与可持续适应性。
建设全龄共享社区环境
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以“一老一小”需求为重点,面向全年龄段全链条生活服务需求,构建便利、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系。
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方面,针对困扰社区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一些城市结合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等,因地制宜建设社区老年食堂、社区老年助餐点等设施,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与儿童提供助餐服务。
以浙江为例,从2003年第一家老年食堂开办至今,该省已建成老年食堂1.2万余个(含助餐点),覆盖全省约55%的城乡社区,方便老人就近就餐。
在打造宜居社区环境方面,“可以通过新建改扩建和社区空间置换整合再利用,就近就便建设居民喜欢、家庭需要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和社区花园等。”伍小兰说。
在上海,中环高架桥下的空间、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虹口区汶水东路北侧的封闭绿地……这些市民原本无法进入的场地,今年都变成了可散步赏景的口袋公园。截至11月底,上海已新建改建口袋公园73座,预计到年底将完成80座新建改建工作。届时,全市口袋公园数量将达到390座。
王羽建议借助通用性设计,提高社区绿地、小广场等公共空间功能的复合性,让各种年龄层人群公平、安全、舒适地共享社区公共空间。
“全龄友好不必刻意追求‘高大上’,‘平实小’能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她说。比如,可以依据老人、儿童、年轻人、上班族等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差异,分时分类共享公共设施,让各年龄段人群都能更加充分地共享公共空间。
“每个人都会老,全龄友好的环境是为人民建设,由人民共享,”于一凡说。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提高全龄友好的共识,搭建多主体参与平台,共建共享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