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从“好就业”到“就好业”

2022-11-28 15:15:30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48期

  

以“技能”为媒,广东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促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谋一份好工作”

联动政府、学校、企业,探索调整适应新经济需求的技能人才培育、评价、输送体系,以需求定供给,推动劳动者搭上新职业快车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黄浩苑

  

  作为全国经济强省和人口大省,广东瞄准重点人群,在高质量发展中缩小收入差距,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新路径。

  以“技能”为媒,广东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促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谋一份好工作”。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让普通劳动者通过奋斗成为粤菜大厨、高级技工、金牌保姆……这些劳动者通过过硬的技能改变人生、改变家庭命运,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广东省中山市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里溪站)开展“粤菜师傅”技能培训 中山市人社局供图

  “技能大基建”

  拿着职称证书,从业43年的广东烹饪协会监事长、广州市新兴家喻饮食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平难掩激动:“读完高中之后我就进了厨房,没想到还能评上烹饪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李文平说,这个职称证书,是社会对自己技能、经验的认可,代表着被尊重,也给个人带来实际的回报。

  通过掌握技能获得体面和稳定的工作,让“工作有盼头,努力有方向”,是许许多多普通劳动者朴素的心愿。

  广东省社科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欣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现在人们的就业需求不仅是“好就业”,而且是“就好业”。

  2018年起,广东陆续启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三项工程像是一个“技能大基建”,针对普通劳动者“筑基赋能”。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介绍,三项工程不是简单培训厨师、技工和保姆,而是着眼于人力资本开发,打通劳动力要素向人力资本转变的关键环节,让广大劳动者能够依靠技能就业创业,带动全家增收致富。

  着眼于增强群众致富本领,三项工程用“专业”实现“职业”。

  “家政不就是做饭洗衣带孩子,还用学吗?”广州增城区正果镇黄屋村48岁的村民黄彩莲心中纳闷,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她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培训,结果做了多年保姆的她觉得“职业才刚开始”。

  培训结束后黄彩莲去应聘考试很难的福利院岗位,“如果没有参加学习,我没资格来应聘,也没技术能考过关,现在我成为有五险一金的正式职工,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黄彩莲说。

  三项工程还用“技术”带动产业,让劳动者分享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下的劳动成果。和李文平大厨一样,优食坊餐饮集团董事长赖东生也获评了乡村工匠烹饪专业正高级工程师。

  赖东生投身健康餐饮事业近5年,依托旗下企业研发出的蒸汽锅打造出一套农家乐改造计划,已在乡村地区孵化桑拿蒸鲜餐厅200多家,通过产业带动的方式,促进乡村就业和农民增收。

  赖东生说,粤菜一大烹饪手法是蒸,农村的食材胜在新鲜。通过将乡村小店进行标准化改造,装配上智能化的蒸汽锅,村民只需现宰现蒸就可以做出好吃的粤菜。这样,乡下的小吃店、农家乐都能成为乡村旅游的好招牌,以标准化的服务和优质的餐品来提高农民收入。

  塑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创造伟大新风尚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杨红山说,三项工程坚持组织多层次培训,创造了技能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广东经验:三项工程实施以来,全省累计培训855万人次,直接带动就业创业282万人次。梅州玉水村让村民“一人学厨,全家脱贫”,从“煤炭村”蝶变成“厨师村”,全村1000多人在外从事厨艺工作,每年带回家乡的收入超5000万元。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很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一人有4~6个岗位可以选择。全省家政企业2.68万家,从业人员超127万人。今年1~8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4.39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85.8%。

  从技能培训,到吸纳就业,再到创业扶持,广东探索以“工程”的方式推进就业创业一条龙服务,连续出台多项就业政策,涉及技能培训、岗位补贴、见习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孵化等政策,灵活使用政策工具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44岁的刘英华失业后一直很迷茫,因为年纪大了再找工作不容易,偶然之下她得知“南粤家政”对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她到深圳接受培训成为一名月嫂。“不用担心哪天会失业,有专业的技能,挣的是过去的两倍,我现在对生活又充满信心。”

  培育一技之长充分激发了劳动者的创造性,形成独特的价值贡献和相应的劳动回报。

  来自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的全国技术能手、特级技师王建涛在产业一线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建涛说,在“广东技工”工程的支持下,技能人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他,带领团队研发了不抽转子检修机器人,大大缩短了检修工期,减少了高风险作业和人工投入。他认为,“广东技工”工程让产业工人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加宽阔。

  对产业而言,这是一条新产业形态下,人与机器协同协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14年,“机器换人”的概念热起来,“铁皮人”是否抢走了劳动者的饭碗?记者近日在东莞调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工厂时看到,十万级的无尘生产车间,紧张有序的生产线,操作精准的机械臂,严格的质量检测和品控……这样的生产工厂超乎想象。在动能切换到科技创新的珠三角地区,先进的智能工厂越来越多地闯入视野。产业升级的背后是劳动生产率的梯级跃升,是劳动者劳动环境、劳动保障和福利待遇的提高。

  接受采访的企业都强调了技能人才对企业的重要作用。东莞盈云贸易有限公司是毛纺织进口高端设备代理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兰仓仓说,现在单卖设备卖不动了,企业采取“机器+工程师”的打包策略,在销售高端设备的同时输送能将设计师灵感转化为机器语言的工程师,这就有很多工厂愿意付费,所以企业正在加大这一工种的人才培养。

  杨红山说,三项工程坚持助力产业带动,深化人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战略性产业集群人才培养与评价联盟,推动院校与华为、腾讯、比亚迪、格力等企业紧密合作,成立31家产业就业培训基地,遴选1229家企业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凸显。

  对社会而言,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正在形成新的社会风尚。

  杨红山认为,广东坚持打造技能成长成才平台,营造了技能人才茁壮成长的环境。在贯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上,广东不仅落实职业技能等级实施新“八级工”制度,还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目前获得职称的人员有4470人,3600多名技能人才通过“立交桥”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同时,高技能人才可以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

  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田镇基是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的金牌获得者。他认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技校人生一样精彩”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同。

  “对于技校生来说,通过学习技术技能不仅实现了理想就业,同时也实现了人生价值,成就了精彩人生。正因为这种良性循环,应用型人才的价值不断凸显。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不再单一地以学历作为人才招聘和薪酬待遇的衡量标准,也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选择走技能就业、技能致富这条路。”田镇基说。

  促就业行动化解结构性矛盾

  通过特色鲜明的政策体系,广东走出了稳就业、就好业的新路子,形成人的素质提高和产业发展的相呼应,高质量就业和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的正循环,做大蛋糕和分享成果的正激励。

  新产业激发新职业需求。最近广东正推动新职业促进就业行动,并发布新职业开发、学生学徒培养、技培生培养三个子计划,联动政府、学校、企业,探索调整适应新经济需求的技能人才培育、评价、输送体系,以需求定供给,推动劳动者搭上新职业快车。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在新技术、新业态快速产生的当下,青年的就业问题与产业的人才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开展新职业促就业等系列行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新职业、喜欢新职业、从事新职业;让人才培养评价机构紧跟发展形势、改革创新、培养更多新技能人才;让新技术产业企业能招聘到更多更好的人才,解决“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广东省战略性产业人才培养与评价联盟秘书长陈玉琪说,广东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通过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提升,将劳动者带入社会人力资源领域,形成终身学习和螺旋式成长,这对个人价值实现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根本性促进作用。

  面对未来,广东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例如,推进新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工程,实施产业技能根基工程等,着眼于人的专业化发展,用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专业化路径,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让劳动者稳定增收,释放更多劳动创造性,体现更大的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