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消费低龄化,“00后”在健康求美吗?

2022-11-21 18:14:54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47期

  

  ➤有整容需求的未成年人大多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能力独自签订医美协议

  ➤“一些青少年有时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归结到容貌这一件事情上。”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读懂自己,接纳自己

  ➤美归根结底和自我认识、艺术修养、精神世界等的丰盛有关,“绝不是动一动刀、打一打针就能解决的。”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于雪 魏雨虹

  医美消费低龄群体逐渐增加。

  某医美平台发布的2021年行业报告显示,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95后”“00后”消费群体占比过半,其中“00后”占据医美消费的19%。

  多位医疗美容医师对媒体表示,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整容意愿比以往更加普遍。他们会集中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暑假进行咨询或手术,割双眼皮、打玻尿酸等是热门项目。

  究竟是什么驱使未成年人热衷整容?未成年人医美有何界限?在医疗技术足以令人“换脸”的当下,面对越来越易得的诱惑,青少年该如何定位医美技术?

  未成年人医美有限制

  我国《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明确,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这意味着,与护肤、按摩等生活美容的概念不同,不管是打美容针还是整容手术,都属于医疗美容。其中,整容一般特指通过外科手术改变容貌,医疗美容则范围更广,除了手术开刀,还包括光电技术、注射美容、埋线技术、化学焕肤等。

  在我国,对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实施医美服务、发布医美广告等,均受到法律限制。

  限制之一,是医美机构与未成年人签订医美协议需以监护人同意为前提。据了解,有整容需求的未成年人大多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能力独自签订医美协议。除非未成年人年满16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否则其签订的医美协议效力待定。

  “协议生效的前提是取得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一般来说是父母的同意。”广东知恒(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丁雅清说,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美服务属于违法行为。

  限制之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美营销的对象、内容等有明确规定。

  丁雅清告诉记者,我国广告法规定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不得发布美容广告。比如儿童刊物不可以刊登美容广告,同时,针对未满14岁未成年人的广告,也不得劝诱其要求家长购买商品或服务。“但问题是互联网时代很难区分受众年龄,未成年人有很多渠道接触到医美广告,给监管带来挑战。”丁雅清说。

  在医美营销的内容方面,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副主任刘瑞爽介绍,根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不得涉及具体的医疗技术。比如不得宣传所谓“美白针”“溶脂针”“童颜针”等,也不得保证治愈或者隐含保证治愈,比如用艺人照片暗示医美效果等。这对容易受到所谓明星效应影响的未成年人尤其重要。

  对于部分医美机构传递的“打针”比“动刀”更轻易、更自由,风险更低等信息,刘瑞爽表示,就法律约束而言,凡是医疗美容项目,在广告宣传、签订协议、风险告知、纠纷处理等方面受到的法律约束是一致的。换言之,医美机构开展美白针、光子嫩肤等项目绝不比割双眼皮、隆鼻等更自由,也不像某些医美机构所宣传的“无风险”。

  此外,专家提醒,医疗机构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美服务,还需进行充分、详尽的风险告知。

  《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医疗风险告知和术前谈话制度,规范具体流程,以患者易懂的方式和语言充分告知患者,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丁雅清说,对未成年人而言,由于其往往更容易关注整容效果轻视风险,医美机构必须与他们充分沟通,令其充分知情。

  一些地方对未成年人医美的限定更为严格。2014年施行的《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今年3月施行的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均要求,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美服务。《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还提出,不提倡未成年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

  青少年为何热衷医美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医美多有限制,但在医美市场的快速扩张下,向未成年人兜售医美服务的现象一直存在。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医美相关企业8万余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2.8万家,增速达70.8%。

  资本还在大量涌入医美市场。有统计显示,2012年到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每年以超20%的增速发展,到2021年,医美市场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

  医美企业快速“圈地”,伴随广泛的宣传广告,知悉并接受医美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医美机构趁机通过模糊年龄限制、违规操作等手段宣传造势,以打动未成年人。

  据了解,当前利用暑期档、毕业季开展营销活动,已成为部分医美机构的惯常做法。甚至有医美机构通过社交平台大量推广“教你如何说服爸妈去整容”等面向未成年人的“攻略帖”。

  受访专家分析,主观上,处于建立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极度渴望外界认可等,是驱使青少年走向医美的内在因素。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朱建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心理形象的形成时期,渴望外界认可的心理需求很正常。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医美机构出于逐利的考虑,利用、放大了青少年对容貌的在意。“很多青少年其实需要一种综合的社会认同,它涉及方方面面,容貌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商业机构可能诱导他们,让他们以为美貌极端重要。”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系讲师徐红红介绍,青少年尤其在意同辈认同,很可能受同伴带动。被夸大的整容需求容易在青少年中扩散,进而形成一种集体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认同,加剧对个体的影响。

  个别青少年甚至出现整容成瘾的极端现象。对此,朱建军表示,整容成瘾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一种归因偏差。“一些青少年可能把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都归结到容貌上。他们会觉得只要我漂亮了,一切都会变好。”

  在朱建军看来,整容成瘾的人,其实把容貌视作自己不如意的“替罪羊”。

  读懂自己 接纳自己

  江苏省妇幼保健院整形科副主任医师王青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少年身高、体重、骨骼都在不断变化,如果不是必需的正畸治疗性手术,而是单纯出于变美的渴望,过早对身体部位“动刀子”,可能违背成长规律,给身体埋下安全隐患。

  徐红红说,欣赏美、追求美是人的本能,但什么是美,标准却并不统一。“最高级的美恰恰是最独特的美。”

  徐红红特别提醒,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读懂自己的美,接纳自己。

  有受访专家提出,青少年大脑的前额叶区域并未发育成熟,该区域的功能是理性判断、思考、控制冲动等,因此一些青少年过早尝试整容很可能只是一时冲动。对家长来说,孩子想要整容也许只是表象,相对于粗暴地否定、打压,更需要了解这种需求背后,孩子对爱、关注、自我认同等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一些正规医院整形美容科的医生在和患者接触发现其存在不健康心态后,会建议其先去和心理咨询师交谈,弄明白整容的心理动机,再考虑要不要动手术。其理由是,如果青少年没有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即便通过医美短期内获得一定自信,但被压抑和忽视的空虚感、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依然会随着时间慢慢显现。

  在朱建军看来,美归根结底和自我认识、艺术修养、精神世界等的丰盛有关,“绝不是动一动刀、打一打针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