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22-11-21 15:02:09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47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作出了精准概括,以前所未有的体例和篇幅对未来五年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作出规划和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为法治中国建设标注了新的历史坐标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命题,深刻揭示了法治与现代化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法治建设提升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立足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期待,在“完善”“扎实”“严格”“加快”上下功夫,以更高标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文 |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作出了精准概括,以前所未有的体例和篇幅对未来五年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作出规划和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为法治中国建设标注了新的历史坐标。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更加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深刻领会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研究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精准概括:“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全过程,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牢牢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加快形成。截至今年9月底,现行有效法律有293件,行政法规有598件,地方性法规有13000余件。10年来,制定和修订了159部中央党内法规。

  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司法机关85%的人力资源集中到了办案一线,人均办案数量增长了20%,结案率上升了18%,一、二审裁判生效后服判息诉率达到了98%,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人权法治保障显著加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回顾新时代十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全过程。

  充分认识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着法治思维、法治精神。在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专章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第一次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命题,要求“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判断,深刻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在治国理政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地位,标志着我们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的认识达到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章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工作,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布局,进一步宣示了我们党矢志不渝推进法治建设的坚定决心,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新征程上,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法治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命题,深刻揭示了法治与现代化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法治建设提升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将是一个法治强国。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味着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国家治理、政党治理、政府治理、军队治理、社会治理、“一国两制”、对外事务等纳入法治轨道。这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修好法治之路、铺好法治之轨、畅通法治之道,以良法善治引领、规范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行稳致远。

  准确把握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整体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法治中国建设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到二〇三五年的总体目标,即未来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任务和整体布局扎实推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唯一正确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党的二十大同意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写入党章,这是坚持道不变、志不改的铿锵宣示。

  牢牢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

  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谋划推进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置于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重要环节之前,突出强调法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个核心价值追求来展开。报告提出完善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促进机会公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等。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不断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发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前进号令。报告在谋划和部署新征程新任务时,把法治贯穿于“中国之治”各环节,除在第七部分专门论述法治建设,其他各部分均有法治内容或用法治思维部署工作,比如“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加强依法治军机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等等。

  这些重大部署,把良法善治要求贯彻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凝聚起法治这个最大“公约数”,让法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认真落实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立足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期待,在“完善”“扎实”“严格”“加快”上下功夫,以更高标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原则、规则得到全面实施,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

  要强化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点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回应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填补法律制度薄弱点和空白区。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涉外专门立法、完善涉外条款规定、补齐涉外法律制度短板、加快涉外法律规范体系建设。

  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要统筹立改废释纂,不断丰富立法形式,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要率先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做到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要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

  严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严格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深化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确保放权不放任、有权不任性。要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

  “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要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司法制约监督体系,促进司法公正。要加强检察监督,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拓展监督领域,丰富监督手段,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提升监督精准性有效性。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只有全体人民信仰法治、厉行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宪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治权威。

  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办事,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