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历史思维这一思想武器

2022-11-21 15:01:21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47期

 

2022 年 10 月 26 日至 28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

图为 28 日上午,习近平在安阳林州市实地察看红旗渠分水闸运行情况 鞠鹏摄 / 本刊

历史思维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思想武器,其落脚点是谋大局、谋长远、谋未来,体现的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

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真正统一起来,落实在“国之大者”上,这是历史思维的题中之义,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思维指导下顺应历史大势,从历史中汲取源源力量作用于现实的磅礴伟力

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对于历史尤其是党的历史和理论的学习越全面、越深入,党员干部才能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就能越深刻,历史思维能力就能进一步得到强化

文 | 王梦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历史思维的重要性,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强调“养成了历史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不断提高历史思维等科学思想方法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他身体力行,以“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激情,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世界大势,将历史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经验运用到治国理政实践当中,以此号召全党认真学习、研究、借鉴历史,运用历史思维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思维是一种有效研究历史事实、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最终能转化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理论思维,是帮助我们密切联系过去、现在和将来,分析和研究历史现象,发现和运用历史规律,从而指导现实实践的科学思想方法。

  学习历史思维,可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实现担当作为、干事创业提供方法指导,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深刻认识历史思维的主要特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党要掌握好、运用好历史思维,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历史思维与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联系,也凸显出历史思维的主要特点。

  历史思维是一种长时段思维。历史绝不是由简单的历史事件机械组成,而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其间既有漩涡,也不缺曲折,只有真正登高望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把握潮流大势。从长时段的角度把握历史思维,就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贯通古今的智慧,分析当下碰到的问题,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比如,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实践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中考察,得出了这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的结论,提出了民族复兴的大方略、时间表、路线图。他运用了“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的历史思维,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发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号召。

  历史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历史就是历史,是不能随意选择和切割的,一个民族若是否定了或者割断了自己的历史,那便是历史虚无主义,就会失去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全面性。在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上,他曾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两个历史时期在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前一个历史时期为后一个历史时期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正确主张在后一个历史时期得到真正贯彻,并将继续得到贯彻。可见,把握好、运用好历史思维,就要求看到历史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相互联系、前后承接,避免人为割裂历史。

  历史思维是一种发展性思维。“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历史思维是一种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考察问题、作出决策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以发展的眼光把党史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中去认识,他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在评价党史人物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也从发展性的历史思维出发,指出,“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通过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发现,历史思维包含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的发展性特点。从这个角度理解,历史思维还意味着一种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我们在继承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历史。历史思维的落脚点是谋大局、谋长远、谋未来,体现的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

  深刻把握历史思维的科学性

  历史思维并不是无本之源、无根之木,它的提出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深厚的科学意义。

  历史思维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思维的思想基础。由历史思维把握历史进程,首先要从社会本质上理解人类历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实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而这些规律就存在于人类劳动实践的过程之中,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总结历史,掌握规律,最终改造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历史思维具备的长时段、整体性、发展性的特点,同唯物辩证法所包括的历史性也是一致的。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为“第三个历史决议”)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既强调了党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又注意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的澄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历史思维吸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把握、运用历史思维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的本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曾分别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等主题进行了集体学习研讨,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智慧,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主持2013年4月19日以“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历史思维凝结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认真学习历史,总结、借鉴历史经验,这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注重运用历史思维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他认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绝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

  秉持着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这一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以历史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历史思维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重视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思维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有效地把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把握住历史思维,掌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才能更好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我们这样的大党,领导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

  比如,在创新发展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外历史的考察和对比,引用《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深刻论证了我国创新发展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列于发展的首要位置,引导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再如,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为接下来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正确指南。

  可见,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真正统一起来,落实在“国之大者”上,这是历史思维的题中之义,也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思维指导下顺应历史大势,从历史中汲取源源力量作用于现实的磅礴伟力。

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进行飞行表演(2022 年 11 月 13 日摄) 余红春摄 / 本刊

  深刻掌握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思维,深刻回答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经验等一系列与历史思维密切相关的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把握、运用历史思维的根本指针和基本指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准确把握历史方位,自觉树立历史自信,主动担当历史责任,保证我们党不断走向光明的未来。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大历史观为历史思维提供了思想渊源和逻辑起点,正如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指出的,“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大历史观为强化历史思维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好大历史观,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宏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透过现象和细节,抓住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强化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理清历史逻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前进。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历史思维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代运用和发展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思维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将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利器。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党史国史军史上一些热点、敏感问题,乃至党的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都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攻击对象。必须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清醒识别各类唯心主义观点、坚决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从根本上强化全党的历史思维,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和理论。中国共产党向来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指出“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学好历史,尤其是学好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是党员干部强化历史思维的重要前提。

  2021年2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中央作出了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要求在全党继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实践证明,对于历史尤其是党的历史和理论的学习越全面、越深入,党员干部才能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就能越深刻,历史思维能力就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因此,必须继续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和理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学党史用党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夯实历史思维的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历史思维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回望过去、映照现实、眺望未来的思想武器,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思维,我们一定能够把稳方向、保持定力,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伟大奇迹。(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