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把水稻种得像高粱一样高,我就请全村人吃饭

2022-11-01 14:04:17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44期

  

怕失败就不要搞科研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如愿结出硕果,怕失败就不要搞科研

老人跟研究人员打了个赌:“真能长到那么高,我请你们所有人吃饭!”

想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让世界远离饥饿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实习生 陈敏 曾令令

  一年里有300多天,他都泡在田间地头。有人说他种不出巨型水稻,他却把稻子养得比人还高。雷雨夜,他在田间工作险些被闪电劈中;高温天,喝解暑汤也要守在田里记录稻株长势。

  他,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生产试验技术负责人罗志强。在他心中,每一粒种子都是老一辈的心血。忠于田畴,默默耕耘,只为人间稻花香。

  怕失败就不要搞科研

  2021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成立后,罗志强作为农艺师,被派遣到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负责“巨型稻”的试种工作。

  罗志强和同事们给这种水稻中的“大个子”取了个昵称——“姚明水稻”。“普通水稻高1~1.1米,巨型稻株高可达2米以上,有利于降低水温,实现稻渔综合种养,巨型稻高耸挺拔的稻株还是一道独特的景观……”看上去有些腼腆的罗志强一介绍起水稻便滔滔不绝。

  罗志强说,一个新品种从被研究出来,到达到国家认证标准,再到种植,少则三五年,多达八年。这位跟水稻打了10多年交道的90后农艺师,工作就是试验种植新品种。

  重庆的盛夏,地表温度可达四五十摄氏度。罗志强扛不住火炉般的炙烤,每天都会晒到爆皮,出门前必须先喝一瓶藿香正气水。每天上午10点开始,抽穗期水稻便会陆续开花,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里,研究人员要忙着记录稻株的各项数据。

  越下雨,罗志强越往田里走。

  今年5月的一个深夜,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罗志强担心水稻被风雨刮倒,加上积水也需要及时疏通,他披上衣服匆匆出门。刚走到田间测试设备旁边,一道闪电径直劈向罗志强身边的金属仪器,顿时起火。虽然最终平安无事,罗志强仍觉后怕。

  他说,很多老一辈科学家,几十年时间呕心沥血研究一个品种,却一辈子都没能改良成功。“农业科研就是这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如愿结出硕果,怕失败就不要搞科研。”

  2021年3月开始育苗,到8月底到9月初抽穗,罗志强和同事们日日夜夜悉心看护着“巨型稻”。他说,一粒种子,从育苗到发芽抽穗,每一步都凝结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不能让这份心血因为自己没有照顾好而功亏一篑。”

  “禾下乘凉梦”实现了

  身为90后的罗志强,没有经历过苦难饥荒的年代,也没有体会过挨饿的滋味。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他对于粮食重要性的理解还没那么深刻。

  后来,罗志强去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做杂交水稻技术支持考察时,亲眼看到当地许多孩童因常年累月的饥饿瘦骨嶙峋。

  那一刻,罗志强明白了袁隆平院士生前讲过的一句话——“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自那以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水稻试种研究工作中。刚到重庆时,他和村民们聊天,说要培育的水稻可以长得和高粱一样高。有人觉得这是个玩笑话,有人不理解大学生为什么跑到村里种水稻,甚至有人觉得罗志强和同事们“有可能是骗子”。

  村里有位90多岁的老爷爷觉得罗志强是痴人说梦,“我种了几十年稻米,从没听说过可以长到2米!”

  老人跟研究人员打了个赌:“真能长到那么高,我请你们所有人吃饭!”试种成功后,罗志强和同事特地请老人来看,老人说自己输得心服口服,“输得值!”

  “巨型稻”与某些高产品种的杂交水稻产量相差不多,其核心优势在于“足够高”,可以实现“一水两用,稻渔双赢”的绿色种养。

  罗志强对“巨型稻”未来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他算了笔账:以大足区为例,每年4月初插秧种植“巨型稻”,6月初水稻分蘖,稻株生长到1米高度,蓄水40~60厘米,每亩投放虾苗120斤,扣除虾苗费、饲料费、病虫害防治费、管护人工费、土地流转费等养殖成本,每亩小龙虾净利润可达7000余元。

  不仅如此,如果能够推广种植,以后农民收割时就不用弯腰了。因为即使饱满的稻穗垂下头来,也能达到正常成年人的身高。

  劳作间隙,禾下乘凉,再不是梦。

罗志强在给巨型水稻测量高度 周文冲摄

  汗水和心血书写在大地上

  “当我们试种成功后,首先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袁隆平院士……却突然意识到,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罗志强说。

  年幼时,第一次在电视里见到袁隆平院士时,罗志强并没有想到,那位站在绿油油的稻田里笑眯眯的爷爷,会与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交集。

  当年选择去袁隆平院士任教的安江农校就读时,家人并未给予他太多支持。孩子好不容易脱离了黄土地,却要再次回到原点。

  十年如一日风吹日晒,罗志强却自得其乐。他始终觉得,与其他事情相比,种田能切切实实感受到回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他看来,国无农不稳,而粮稳天下安,所以才有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默默坚持,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书写在大地上。

  许多人都知道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现如今,微风拂过稻浪,稻花千里飘香。在高耸如林般的稻田里,罗志强已经亲眼见证,那些水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罗志强继续努力的目标。他希望自己能一直扎根在稻田里,“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让世界远离饥饿。”

  他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科研,因为青年人将是乡村振兴未来蓝图最优秀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