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秘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结构

2022-09-28 09:52:48 来源: 瞭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火星上有水吗?未来人类能移居火星吗?这些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正在通过科研人员对观测数据的抽丝剥茧中得到答案。9月26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火星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显示,现今的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火表以下0~80米未发现液态水存在的证据,但不排除存在盐冰的可能。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开启巡视探测工作。利用 “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对巡视区地下浅层结构进行精细成像,科研人员获得了浅表80米之上的高精度结构分层图像和地层物性信息。

  “虽然现今火表下0~80米没有发现液态水,但探测结果反映了至少过去火表是有水的。乌托邦平原是火星最大的撞击盆地,本次探测结果为乌托邦平原沉积是由水活动引起的提供了证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凌告诉本刊记者,这也预示着火星早期可能存在过宜居环境。

  研究表明,“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火表数米厚的风化层下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可能反映了约35亿~32亿年以来多期次与水活动相关的火表改造过程。第一套层序位于地下约10~30米,含有较多石块,其粒径随深度逐渐增大。距今大约16亿年以来的短时洪水、长期风化或重复陨石撞击作用可能导致了这一套向上变细沉积层序的形成;第二套层序位于地下约30~80米,其石块粒径更大(可达米级)且分布更为杂乱,反映了更古老、更大规模的火表改造事件。基于前人的撞击坑统计定年结果推测,这次改造事件可能发生在距今35亿~32亿年前,与乌托邦平原南部的大型洪水活动有关。

  “这次探测结果也证实火星表面经历了多期次的火表改造过程,火表之下结构比预想的要复杂。”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洋认为,这次探测活动提供了火星可能长期存在水活动的观测证据,为深入认识火星地质演化与环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