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四化”赋能生态治理
➤杭锦旗以投资多元化、造林科技化、林地资本化、发展产业化赋能生态治理,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杭锦旗逐步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步、治理与开发并举、脱贫与致富共赢的新路子
文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委书记 华诚
杭锦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倍左右,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杭锦旗把生态建设摆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步、治理与开发并举、脱贫与致富共赢的新路子,形成了生态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投资多元化
杭锦旗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农牧民参与”的模式,破解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统筹专项资金。1997年至2021年,国家累计投入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资金39.41亿元,旗财政累计投入生态建设专项资金7.19亿元,杭锦旗整合专项资金,实施一系列生态重点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飞播、封育等生态建设1503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26.05万亩。在专项资金保障下,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由2000年的7.3%、30%提高到2021年的15.4%、65%,生态环境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向好、局部优良”转变。
吸收社会资本。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实现治理生态向经营生态转变,生态建设的科技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提升。同时将发展林沙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旗对苏木镇、相关部门实绩目标考核范围,对在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造林大户,优先纳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享受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补贴。
同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行“掏钱买活树”“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逐步构筑起了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有效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领域聚集,实现了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目前,已引进10多家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累计投入30多亿元,引导农牧民累计投入5000万元,完成林草种植20万亩。
造林科技化
在长期的生态建设实践中,杭锦旗通过技术借鉴、总结、改良、创新、推广等途径推动生态建设科技化。
谋划在先。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提出“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块治理、科技支撑、产业拉动”的治沙方略和“路、电、水、讯、网、绿”六位一体的治沙方针,沙治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电、水、讯等就通到哪里。建立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治理模式,为科技化造林锚定目标。
创新在实。探索科学造林技术,沙障再生、迎风坡甘草植苗、下湿地引锥插苗、顶凌造林、机械整地、飞播、封育等一大批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提高了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首创并改进形成了新型“水枪冲孔插苗”种植技术,此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适用范围广、投资少、成活率保存率高等特点。杭锦旗根据地质、地貌和土壤结构,对条件适宜的地区采用该技术,造林成活率显著提升。
根据立地类型,培育了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等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优良乡土树种、草种,创新了“气流法”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如选择种植免耕无浇灌的甘草、沙柳等沙生植物,减少用水量;再如用“微创气流植树法”种植沙柳,十几秒钟便可以完成种植,在高高的沙丘上,沙柳成活率可以提高到90%以上。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2022 年 9 月摄) 杭锦旗委宣传部供图
林地资本化
林地资本化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也是变资源为资本,变资本为资产,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2009年以来,组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经营主体,实现了林权抵押融资,激活了林地资产,形成了林业权、责、利相一致的良性格局,实现了林业资源保护、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目前,集体林权改革主体任务全部完成,共确权林地1209万亩。
积极推进产权抵押贷款。协调金融部门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制定了《杭锦旗农村牧区产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利用风险保证金,为造林企业和造林大户提供低息贷款。近年来,已累计带动10万农牧民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由不足400元增至1.4万多元。
积极推进“家庭林草场户”建设。将家庭林场和家庭草场建设作为加快林业草原生态建设和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推手,积极探索造林绿化新模式,鼓励一部分群众信得过、从事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创办“家庭林场”“家庭草场”。累计评定家庭林场户22户、家庭草场户96户,户均每年林草收入达10万余元,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推动形成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双赢局面。
发展产业化
围绕全旗重点产业布局和重点生态治理区域,发展生态林、经济林、能源林,培育动物饲料、沙柳切片、生物质能、沙棘饮品、药材种植、生态旅游等六大产业,推动三产融合。
林草业治沙。通过开发本土化耐寒旱、耐盐碱种质资源,挖掘沙漠植物经济价值,适度开发甘草、苁蓉、有机果蔬等种植加工业。按照“宜草则草、草畜平衡、静态舍养、动态轮牧”的原则,实施灌木林平茬复壮饲草化利用,发展有机无抗饲料,以“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在生态修复区适度发展牛、羊、地鵏等本土化畜禽养殖。
工业治沙。利用生物、生态技术,把工业废渣和腐熟的农作物秸秆复配耦合,发展土壤改良剂、复混肥、有机肥料等制造业。治沙改土,打造农庄有机田,发展土地经济,减少沙层、变废为宝,形成低碳、循环、无污染的沙漠生态整体产业链。
能源治沙。利用沙漠良好的光热资源,创新“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殖”的立体经济模式,实施生态光热和光伏发电项目,构建起“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格局。今年,500千伏汇流站和8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项目将实现并网发电,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这些项目租用农牧民未利用荒沙地进行建设,既解决了项目用地,又实现了农牧民增收。
灌木林平茬抚育治沙。杭锦旗灌木林面积占全旗森林面积的95%以上。为此,杭锦旗从2012年开始全面开展平茬抚育工作。将灌木林平茬工作与农牧民公益林补贴挂钩,以整村为单位,累计完成平茬100多万亩,形成了平茬工作长效机制。2016年杭锦旗被确定为全国灌木林平茬工作的试点旗县之一。以此为契机,杭锦旗发展灌木林平茬作物的转化利用,通过企业化运作,对缺乏经营经验林农的灌木林地实行承包制,企业统一经营管理。
全旗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赋能旅游业发展,杭锦旗先后获评“最具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特色目的地城市”,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