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千余次,他在生命边缘反复横跳

2022-09-14 10:28:42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37期

 

  敢为天下先,不是口号,是信念和使命

“我们是在生命的边缘反复横跳的一群人。”

挂上树枝,掉入雪窝,扎进农田……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高原、高山、荒漠、海岛……祖国疆域内,任何一类可以空降的地方,都留下过范亮和同事们的身影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实习生 黄长江 曾令令

  

  青春有很多种注脚。有的人,选择把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目标,定位在高远的蓝天上。

  于高空起舞,在天地间穿梭。降落伞试跳员这个职业,听起来浪漫,干起来危险系数极高。目前,我国只有十几个人从事这一工作,范亮是其中之一。

  七年里,他一跃而下千余次,以血肉之躯试跳从未有人跳过的降落伞,验证其在各种极端环境下所能达到的极限,只为给空降兵战士们提供最安全的装备。

  战士们保家卫国,降落伞试跳员为他们保驾护航。那一朵朵绽放在天空的伞花,是范亮和同事们用生命诠释的崇高理想。

  “我们是在生命的边缘反复横跳的一群人。”范亮相信,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发光发亮,生活会更有意义。

  降落伞“质检官”

  “第一次试跳,主伞张开正常。”

  “第二次试跳,主伞稳定性正常。”

  “第三次试跳,主伞破损,备用伞已张开……”

  飞机上升到指定高度后,试跳员们依次跳出舱门。耳畔风声呼啸,身后飞机轰鸣,范亮向着地面靶心飞去。

  人生有梦莫徘徊。16岁,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循规蹈矩地念书,范亮凭借出色的运动能力和一腔热血,成为一名跳伞运动员。

  7年后,范亮退役。他参加了试跳员选拔,希望能以这种方式继续跳伞,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经过筛选考核,范亮成功进入中航工业宏光空降装备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降落伞“质检官”。

  一具新型降落伞,从研发到定型、交付列装部队,中间要经历成百上千次试验。试跳员的工作,是在假人模型进行初步验证之后进行真人测试,检验开伞程序、操作性、舒适性,以及降落伞在高寒、高原、高空、水上、夜间等各种极限环境下的极限性能。

  试跳员要发现问题、验证问题、反馈意见。一般情况下,刚刚研发的降落伞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试跳员需要记录各项数据,提交研发人员进行修正,以消除安全隐患。

  每一次试跳,都像一次大冒险。如果空降兵需要高空跳伞,试跳员们就要去到六七千米的高原;如果部队需要保证高寒地区空投空降,他们就要挑战零下50摄氏度的低温极限;如果需要验证低空跳伞时降落伞是否能顺利打开,他们面对的就是更加危险的生死考验……

  不同的作战需求,让这支队伍先后创造了最低、最寒、最重、最高等国内空降空投纪录。

  虽然工作的危险性极强,范亮始终坚定着自己的选择。“最初是抱着一颗无畏的心,慢慢了解之后,逐渐就变成了热爱。”他说,“我们跳得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战士们就越安全。”

  于范亮而言,跳伞是心之所向,航空报国是行之所至。

  敢为天下先

  3分钟。

  这是范亮从起跳到落地的时间。

  寻找落地中心点、测量数据、感受降落伞性能、雀降……3分钟里,不仅要完成规定动作,还要处理各种不可预见的突发状况。挂上树枝,掉入雪窝,扎进农田……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最大的考验,来自特情。2017年,飞机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起飞,攀升数千米后到达指定试跳高度。“当时严重缺氧,脸都是僵的。”回忆起跳伞生涯最惊险的那次遭遇,范亮记忆犹新。

  舱门打开的瞬间,像是揭开了蒸屉,雾气缭绕,能见度很差。范亮刚起跳,降落伞就出现了单边脱离的情况。情急之下,范亮只能选择强制拉开备份伞,却不承想由于冲击力过大,主伞和备份伞相互缠绕在一起。

  “必须要把主伞飞掉。”范亮回忆。但当时他视线受阻,加上手冻得生疼,范亮没能第一时间抓住飞伞手柄。那一刻,他全身冷汗。

  第二把,还是没抓住。他的心里咯噔了一下:“难道今天没救了吗?”

  逆境激发潜能。范亮不甘心放弃,“只有飞掉主伞,张开备份伞,才能活命”。调整数秒,他奋力一握,抓住了手柄,也握住了希望,最终安全降落。

  “再晚几秒,我可能就拍到地上了。”范亮说。落地的一刹那,他才发觉自己的左臂已经严重受伤,“那种撕裂的疼,大概有半年的时间才缓过来”。

  在降落伞试跳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遇到过特情的试跳员,不是一个成熟的试跳员”。

  这是因为,一般跳伞时出了情况,可以立即打开备份伞自救。但试跳员需第一时间观察了解问题,以便后续改进。等打开备份伞到落地,可能就只剩几秒的时间。

  在范亮看来,“敢为天下先”这5个字不是口号,而是信念和使命。

  一生的事业

  2021年,范亮出差14次,共计148天。

  这是他工作的常态,辗转各地,在各种地形和气候环境中起跳、降落,御风而行。高原、高山、荒漠、海岛……祖国疆域内,任何一类可以空降的地方,都留下过范亮和同事们的身影。

  每一次安全着陆后,折叠好自己的降落伞,一次空降空投试验才算告一段落。因为,在降落伞试跳员眼中“一具伞就是一条生命”,要敬畏生命。把伞叠好了,可以保证一个良好的开伞程序,下一次试跳就更安全。

  不出差的日子里,范亮和同事们要么训练,要么做科研准备和地面试验。

  为了保证交付到部队官兵手中的降落伞绝对成熟、足够安全,试跳员的日常训练、试跳行动,都要模拟空降兵的作战需求,甚至比空降兵要求还要严:穿戴几十公斤的装备,用时不能超过1分钟。这样的跳伞试验,能够确保官兵们在真实作战时,不会因为超重等因素,在下降、着陆时受伤。

  “要对事业充满干劲和执着。”范亮认为这是当一名试跳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必须要完成,必须要做到。不给自己留后路,也不能半途而废。”在他看来,试跳已经完全融进血液,俨然成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飞机飞到哪儿,范亮和同事们就跳到哪儿。这支队伍里,有即将“退休”的老战士,也有90后。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3周岁,90%以上是退伍军人。2020年11月18日,这个由勇敢者组成的团队获得“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英雄无畏奖”。

  范亮说,能为国防事业贡献青春,他无怨无悔。相较于一辈子碌碌无为,他想活得更有价值。

  其实,范亮也曾想过,试跳之前要给家人写封信,但他一直没有动笔,“我不想做最坏的打算,我相信我能回来”。

  “这是我一生的事业,我会跳到跳不动为止。”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