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政治坚定 技术优良的高质量发展路

2022-08-22 15:34:20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34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焦军东

走好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路,红色基因是根本,还要有科学基因,敢于迎难而上,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医学难题、现实问题

合作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解决百姓跨省就医难题,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哈医大二院要“借力而上”,有力充实医疗技术力量,推动人才培养上高台阶

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中学教师于文峰,自1994年在哈医大二院接受夏求明教授操刀的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后,至今重获“心”生已28年,刷新了心脏移植患者生存时间的亚洲纪录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闫睿 唐铁富

  

  在哈尔滨市保健路,一座中外合璧风格的建筑引人注目。高墙体、大屋顶,黄墙红立柱、墨绿高飞檐,透出几分古朴庄严。

  这里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下称哈医大二院)。

  1954年建院的哈医大二院,曾开展器官移植等多项在国内领先的医学研究。如今,哈医大二院扎根黑土地,坚持守正创新,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新技术应用上不断精进,努力以科学的态度解决现实的难题。哈医大二院如何走好“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高质量发展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采访了院长焦军东。

  做强优势学科 牵引高质量发展

  《瞭望》: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哈医大二院有哪些思路举措?如何以优势学科发展带动全院发展?

  焦军东:医疗发展是重要民生。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不断追赶国际,但仍需要进一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发展是否高质量,不是简单看医院规模有多大、床位有多多,而要看是否嵌入了科学思维和可持续理念。我们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升质量和效率上,通过灵活机制带动,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牵引作用、人才的能动作用、文化的浸润作用和新技术的赋能作用。

  高质量发展,要依托优势学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我们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医院发展战略,以优势学科发展带动全院高质量发展,采取保持高水平学科建设、提升优势学科建设、重点培养潜力学科建设的“三建”方针,推动专科有特色、学科有特长。

  在《2020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上,哈医大二院位列进步最快排行榜第10名。专科声誉排名中,医院的超声医学科位居全国第五,心血管病专科位居全国第七,全科医学科位居全国第七。

  优势学科的发展不能一成不变。医院把握学科创新发展趋势,推动医科与工科、理科交叉融通,重点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综合实力较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科,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同时,发挥学科高峰的引领示范作用,布局新兴医学,着力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建成与医院发展和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相一致的学科体系。

  《瞭望》:如何更好利用技术赋能,建设智慧医院?

  焦军东:这些年,我们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前端预防变得更为关键。现实中庞大的医疗运转体系和有限的线下号源,倒逼我们通过信息化技术赋能,不断改善这一现状。

  智慧医院建设,出发点就是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为医疗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就医诊疗更便利。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们开办了互联网医院,共有102个互联网诊室,年问诊量17.5万人次,全国排名靠前。

  不只是基础性的线上问诊,我们还充分利用线下实体医院的医疗资源开展线上服务,将医疗机构、医生、患者、支付方、管理部门连接起来,构建起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体系。患者用手机可以完成看诊、预约检查、缴费、申请多学科会诊等,医生用手机可查看检查结果、开具处方、开具电子入院单为患者办理住院。这就提升了医疗机构的运转效率,加速了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

  为保证“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质量,医院要求每个科室都有专人排班,确保每天都有专家在线接诊。除当日排班外,其他医生也可在工作间歇线上接诊。

  以用得方便、用出效果为目标,我们还依托智慧技术,进一步优化远程医疗和多学科会诊流程。从以往实践看,哪怕是同一家医院的医生聚在一起进行多学科会诊,也经常会受到时空的限制。现在,我们把远程会诊的硬件设施布设到手术室、病房和医生的办公室,使他们在工作间歇可上线会诊,既免除奔波劳顿,也有望使常态化多学科会诊成为可能。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2021年10月摄) 哈医大二院供图

  从医看诊心有人民 医学探索敢为人先

  《瞭望》:当年建院时,不少专家不远万里前来支援。近年,一些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学府的人才回到医院扎根。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精神传承?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焦军东:相较于制度的规范,文化浸润的影响更持久,会内化于心,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老一辈人为我们作出示范。哈尔滨医科大学有两脉源流:一脉发轫于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给我们留下“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另一脉肇始于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创立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他当年以科学的态度扑灭肺鼠疫疫情,留下“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

  医院所处的位置早期更接近于城乡接合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农民朋友和外县患者中的影响力更大。和他们的接触,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医者的获得感,朴实的从医品格一脉相承到今天。

  医院心内科创始人于维汉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克山病研究专家。从1953年起,在克山病猖獗流行的30多年间,他有28年春节都是在乡下救治病人中度过的,解决了克山病防治理论和技术难题。病区人民称他是“百姓的教授、百姓的好医生”。于维汉院士服务人民、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

  人才是影响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引进人才要符合实际、灵活多样。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尤其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才,通过“固巢留凤”和“筑巢引凤”,特别注意吸引从黑龙江走出去的具有临床技术、科学研究潜质的医学硕士、博士回到家乡。

  中青年是骨干、是未来。我们大力支持中青年骨干专家的发展,在科研奖励、项目申报、学科交流、技术评比等方面给予支持、倾斜,给他们搭台子、架梯子、铺路子。

  医院构建起“高端引才、柔性用才”的机制,建立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依托规划和培育重点学科,以重要领域、战略性人才作为学科群支撑,以更高的视角和思维规划学科布局,支撑科研立项,培养梯队人才,实现学科建设、科技研究、人才培养协作共赢。

  得益于地方人才政策和自主培养,医院实施多批杰出青年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工程,近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8项,涌现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

  《瞭望》:上世纪50年代起,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器官移植等前沿技术探索,展现出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的科学精神。今天如何继续保持发扬这种精神?

  焦军东:器官移植在20世纪的医学发展中引人注目。老一辈哈医大二院人敢为人先,在上世纪50年代,赵士杰教授便设计了狗头移植实验,课题组在一只健康的狗身上又移植了另一只狗头,移植后存活5天零4小时,轰动国内医学界。这也是世界第二例狗头移植术。上世纪70年代,高治忠教授开展了黑龙江首例肾移植手术。

  20世纪80年代初,医院在国内较早挑战心脏移植这一尖端技术。经过数年艰苦研究,百余项科技攻关,1992年4月26日,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夏求明主刀,与20多个科室的上百位专家通力合作,为一位患有扩张性心肌炎多年的农民,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患者后来还喜得千金。

  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中学教师于文峰,自1994年在医院接受夏求明操刀的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后,至今重获“心”生已28年,刷新了心脏移植患者生存时间的亚洲纪录。

  那些年,夏求明和团队孜孜以求,开展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不仅确定了心脏移植的基本术式,还探索出心脏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的有效治疗方法,拉开了全国以心脏移植为首的大脏器移植序幕。

  1997年,我们为一名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农民孩子进行肝移植手术,“换肝人”张胆术后结婚生子,已健康存活25年,至今仍在工作。

  经过长期培养和实践探索,医院目前已取得心脏、肝脏、肾脏、肺脏所有大器官移植资质,建立起具有过硬技术本领的人才梯队。

  我们注重医工结合,以实用性强、创新度高、影响力大、应用前景广为标准,扶持高新技术,带动全院人不断挑战自我,向技术高峰进军。于维汉院士的学生、医院心内科主任于波带领团队深耕心内介入技术,对心肌梗死机制的研究受到世界关注。相关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于波和团队还探索ECMO支持危重症患者救治,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前列。

  医院普外科教授邰升,联手崔云甫、韩德恩等肝移植专家,合作完成“半离体肝脏切除”这一国内领先的肝脏外科术式。胸外科教授张临友团队熟练使用达芬奇机器人,累计完成超千例手术,手术量和手术水平国内领先。

  借力国家级平台缩小差距更好护航百姓健康

  《瞭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对医院发展将起到何种作用?如何更好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焦军东:这两个项目的落地,给医院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合作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解决百姓跨省就医难题,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对我们而言,要“借力而上”,有力充实医疗技术力量,推动人才培养上高台阶。

  我们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建设中的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合作开展临床工作,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开展医学教学科研协作,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重点提高呼吸道传染病、呼吸系统肿瘤、呼吸重症医学等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以及微创技术、内镜技术的使用能力,缩小与发达省份在呼吸道疾病诊治上的差距,同时带动省内相关学科及基层发展。

  作为实施紧急医疗救援的主体力量和前哨基地,我们将以现有医疗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基础设施资源,科学整合省内医疗急救资源,降低急救网络运行成本,缩小急救半径,缩短反应时间。立足在黑龙江或周边地区发生重大灾害事件时,能够快速跨区域开展援助行动。

  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要回归到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上。走好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路,红色基因是根本,还要有科学基因,敢于迎难而上,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医学的难题、现实的问题。继续走内涵建设发展道路,以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更好为人民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