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北京明白”不是一人的意志

2022-08-22 15:34:11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34期

 

调度台不是舞台是战场

“我所在的调度岗位是一个指挥与技术结合的岗位,‘北京明白’这句口令代表了全体指挥组的意志。”

“所有状态都要熟悉。正常状态要熟悉,不正常状态也要熟悉,不然没资格坐在调度岗位上。”

“我们是‘摘果子’的一代。”高健说,“前辈们呕心沥血打下基础,我们这批新人才有底气握住接力棒。”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实习生 王婷 徐英杰 于佳鑫

  

  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在各系统汇报任务状态的过程中,一句铿锵有力的“北京明白”,让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北京总调度高健再次“出圈”。

  “北京明白”不是一人的意志

  “神舟十二号,我是北京,通报座舱环境及身体状况。”

  “座舱环境正常,航天员感觉良好。”

  “北京明白。”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坐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总调度90后小伙高健没想到,他会因为“北京明白”这句工作口令被万千网友记住,还获得了一个亲切的绰号——“北京大明白”。

  面对突如其来的走红,高健感到有些惶恐:“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整个调度岗位和航天任务中。”

  “我所在的调度岗位是一个指挥与技术结合的岗位,‘北京明白’这句口令代表了全体指挥组的意志。”高健说。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整个航天飞行任务的枢纽,调度组需要在收集各部门状态信息时,完成主动发起质询、接收信息、回复指令的工作闭环。由于同时接收的信息太多,高健无法在第一时间全部回应,因此只能用“北京明白”这一口令统一回复。

  “‘北京’代表了任务指挥所。当我回复‘北京明白’时,有两层含义。一是我听清楚了,二是我知道下一步应该如何组织任务。”高健说,“统一回复完毕后,我还需要根据各信息的轻重缓急综合研判,继续下达对应指令。”

  为了保障航天飞行任务顺利进行,调度组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做前期准备。高健和同事们需要通过联调来模拟航天器的真实状态,从而对任务各系统的协同配合进行演练。

  以交会对接阶段为例,整个过程只有六小时,但与之对应的应急故障预案多达四百余种,应急返回模式有上百种,典型训练过程也有二十多个。高健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对这些情况反复演练,为实战任务做足充分准备。

  “所有状态都要熟悉。正常状态要熟悉,不正常状态也要熟悉,不然没资格坐在调度岗位上。”高健说。

  总调度的成长之路

  2003年,9岁的高健与全班同学在教室里一起观看了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直播。从那时起,航天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悄无声息地埋进了他的心底。

  2017年大学毕业后,高健如愿进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

  最初,他的岗位并不是调度,而是通信保障。

  “总调度的声音能够传达到各个点号,我最初的岗位就是这些点号之一。‘各号注意,我是北京’是那时最常听见的口令。”高健说。

  渐渐地,他开始对调度这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又能统领大局的岗位产生了兴趣。

  前辈们告诉他,调度是整个飞行控制中心最富挑战的岗位,高健萌生了迎难而上试试看的念头。

  2018年5月,通过考察的高健正式在调度组上岗。调度岗位对综合素质要求极高,许多知识都要从头学起。

  实习期间,高健跟随前辈参与过几次简单的调度任务。当他第一次被安排到主指挥位置上时,想到十几个点号里的上百人要根据他的调度口令展开行动,而自己还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异常情况,他紧张得满头大汗,双手不停颤抖。尽管口令只有几个字,身旁也有前辈辅助支持,打开调度系统后,高健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的调度“首秀”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前辈替他下达了任务口令。

  由于经验不足,初到岗位的高健没少受前辈批评,也正是这些严格要求,让他快速成长起来。

  “调度台不是舞台而是战场。”前辈们的告诫,时刻萦绕在高健耳边。每次任务完成后,他都会在夜深人静时复盘钻研,争取在脑海中把各种人员分配和航天器、测控网、地面计算机等系统状态预案脉络清晰排列出来。

  在2020年5月的长征五号B试验船返回舱搜索回收任务中,高健迎来了首次独立执行调度任务的机会。这一次,他努力放平心态,凭借两年来在岗位上积累的经验,顺利完成了任务。

  就这样,经历了上百次实战与联调演练后,指挥台前的高健愈发沉稳自信、游刃有余。他的进步,前辈们看在眼中,不断对他委以重任。

  去年至今,高健作为北京总调度,已经圆满完成了自己在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的工作。今年6月,他继续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担任总调度,与同事时刻保持着对宇航员和空间站的密切关注。

  “状态清楚、头脑灵活、沉着冷静、内心强大。”在高健看来,这是一位优秀的总调度应当具备的品质。朝着这个目标,高健在不懈努力。

  握紧接力棒

  在工作岗位上的每一秒钟,高健与同事们都要保持高度专注。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的过程中最紧张的时刻,他们要在15秒内完成一系列状态判断与发令处置。虽然经常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但调度组的成员们没有半点松懈。

  在高健看来,调度组的同事们不善言辞,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为了保证进度,调度组经常集体工作到深夜。有时,高健会让组员们早点回去休息。大家嘴上答应着“做完就走”,却很少有人真的会早早离开。

  在高健看来,载人航天精神体现在代代传承之中。

  飞行控制中心不乏经验老到的前辈,但在一次次新任务面前,大家都更愿意把头脑灵活、敢闯敢拼的新人推向重要岗位。

  “我们是‘摘果子’的一代。”高健说,“前辈们呕心沥血打下基础,我们这批新人才有底气握住接力棒。”

  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四号任务,高健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身后,有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等任务的调度员以及许多指挥员和技术线专家坐镇,给他最强力的支持和科学的指导。

  2022年,我国计划实施六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北京明白”的响亮声音,也将继续向各个点号传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