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儿的营养午餐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中心小学营养餐包括早午餐、牛奶苹果等 受访者供图
➤只要肯读书,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政策;考上大学,如果暂时交不起学费,可以申请贷款,申请助学金奖学金。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到处挂着的标语绝对不是空谈。山里孩子的求学之路,处处有人在呵护着
文 | 莫景春
校园里很安静。食堂里灯火通明。几个身影在忙碌,剁菜的声音在晨风中、在空旷的校园里格外清晰。
一辆简易三轮车停在校门口,那是老板专门送米粉青菜肉类的。送来的都是当天新鲜的食材。学校跟特定的老板长期订货。这老板必须有相应的资质,肉菜的来源一定要清楚,必须盖有相关部门的检验检疫章。如果老板以次充好,或者出售有污染的肉菜,发生学生不舒服或者生病的现象,可以直接解除合同,重则追究法律责任。
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火光映亮了整个食堂。老师们在熬粥,几根粗大的猪筒子骨在粥锅里翻来滚去。小孩们在长身体,需要补一些钙。细心的老师们便叫送菜师傅捎来几根猪筒子骨,熬给孩子们吃。
为高效执行国家“营养改善计划”,食堂每天安排三个老师值日。这些老师当天的课少,可以腾出时间为孩子们弄点饭菜。学校轮流安排老师,挤出时间为孩子们弄饭菜:一来是让孩子们吃饱吃好,二来是卫生,吃得放心。
老板凌晨四五点钟把菜送来。值日的老师检查好菜的质量,填好记录本,就各自分工去忙活。一个人负责洗刷碗筷。将碗放进大盆里,滴入清洁剂,反反复复洗刷,然后用清水漂洗几次,最后放入消毒柜消毒。
砍好的骨头放进锅里熬粥。等锅盖啵啵地冒气,粥便熟了。赶紧摆好碗筷,分好一篮一篮的鸡蛋。校园里便开始热闹起来,孩子们陆陆续续来了,大口大口地吃着喝着,之后打着饱嗝,心满意足地去上课了。值日老师收碗,擦桌子,洗菜,又忙着准备午餐。
一
这是我回老家,看到的家乡小学的老师们忙忙碌碌的场景。
话本不多的侄儿,一个劲儿向我讲述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快乐:早早赶过去,老师已经摆好了饭桌,热腾腾的一锅粥,满盘滚烫的熟鸡蛋。小伙伴十多人围一桌,舀上一碗,咕噜咕噜地喝,还配上甜嫩的鸡蛋,那真是过瘾!
这是国家给我们农村学生的营养餐。菜类可多种多样啦:猪肉牛肉、青菜豆角……香喷喷,甜滋滋。侄儿说得太兴奋了,手舞足蹈起来。
我脑海里突然蹦出“农村小学营养餐”这个词语,感觉似曾相识。自己长年生活在城里,也是教书的,虽然在教育系统,对国家有关农村教育政策还是一知半解,这回可是大开眼界了。
以往老家的贫困小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留守的儿童们缺人照顾。吃的就是青菜萝卜。更多时候,孩子们放学回来,随便掏点腌菜,或者拌个辣椒酱,三口两口胡乱扒些饭,就匆匆上学或者玩去了。这年纪正是长身体长头脑的时候,长期的萝卜酸菜如何满足身体生长的需求呢?
祖国的花朵不能缺乏生长所需的营养,一双双温暖的手伸出来,先从饮食上照顾好他们。
二
我细细打量着侄儿。他面色红润,原先凸起的颧骨已经被肉团团包住,头发黑油油的,有些凌乱,手臂有些肌肉,那是男孩子的特征。
侄儿告诉我,这营养餐里的菜很多是他没见过的,比如红萝卜、洋葱……这些都是本地没有种的,是老师们辛辛苦苦从山外运过来的。每样菜都那么新鲜可口,自己一次都能吃下一大碗饭。吃完饭,大伙就坐在操场边的大树下聊天。值日的老师也陪着大家,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侄儿的成绩也跟上来了。以前的作业、试卷,要么空白一片,要么是满目的红叉叉,看得我直摇头。自己身为老师,倍感无能为力。现在一回到家,侄儿做些家务,然后左邻右舍串门玩一阵,便弄晚饭吃,接着坐到灯下,埋着头沙沙地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不停地抓耳挠腮;要么聚集几个同村的小伙伴在一块讨论,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堂屋的墙上似乎多了几张奖状,很醒目,很令人骄傲。
侄儿说,邻村刚有姐姐考上北京那边的大学,可骄傲啦。“那你也可以考呀。”我鼓励他。根据高考录取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这些地区的考生有机会上一些重点大学。以前总认为北京可望不可即,没想到身边有很多人考到北京去,激起家乡的小孩对首都北京的向往之情。他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三
邻村那女孩领到北京寄来的录取通知书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来,到了对面村子的村口,下来几个人。那是高中的老师,他们捧着一块牌匾走在乡村小道上,牌匾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出金色的光芒。
女孩的家里人在村头望穿秋水一般地等待。老师走近了,一双双手握在一起,随后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当晚附近村屯的乡亲们都去祝贺了,整个村庄都沸腾了。
此后我们毛南族聚居地不断地有人跨长江过黄河,到遥远的地方读书。村里更多的小孩知道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大城市里的大学。
这几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学费已经多年不收,课本也免费,一些必要的课外辅导书也赠送。我看到过侄儿书包里有一本红色的《新华字典》。国家考虑到边远山区儿童学习环境的特殊情况,每个学生都免费赠送一本,还有些必需的文具。
山里的孩子机会越来越多。只要肯读书,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政策;考上大学,如果暂时交不起学费,可以申请贷款,申请助学金奖学金。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些到处挂着的标语绝对不是空谈。山里孩子的求学之路,处处有人在呵护着。
昏黄的灯光下,侄儿兴致勃勃地翻开书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春天的脚步近了……”,清澈而带些童音的读书声穿过浓重的夜色,在村庄上空回荡。
作者:莫景春,毛南族,中学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荣获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中心小学学生在教室吃午餐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