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海门跨江融合

2022-08-02 16:07:56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31期

 

海门抢抓机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跨江融合

海门与上海一江相隔,在生态、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联系紧密,合作广泛,正在加速推动“同城化”的公共服务、“协作式”的生态共保、“无差别”的人文体验

文 | 中共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委书记 郭晓敏

  海门,隶属江苏省南通市,又称东洲,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北濒临黄海,南靠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是海派文化与吴文化丰沛滋养的福地。

  近年来,作为“万亿之城”的南通市,努力让海门与上海融合发展成为生动实景。

  承南启北 跨江融合

  一百多年前,海门青龙港至上海十六铺码头航线的开通为海门打开新世界。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海门抢抓机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跨江融合。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等一批与海门密切关联的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实质性推进;康佳华东总部、海门中心、未来智谷等总部楼宇积极推进;中天绿色精品钢、航天新材料、皓晶玻璃、中科基因等一批重大项目跨江落户海门。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大都市卫星城正在海门加速变成现实。

  建承南启北的海门。北沿江高铁、海太过江通道等交通工程开工建设,海门将成为承上海苏南启苏中苏北的要津,海门与上海、苏南实现同城化成为可能。海门将立足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支点城市,紧抓“家门口的机遇”,主动策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带,充分汲取大虹桥国际枢纽的强劲动能,深度参与北向拓展带建设,全力承接上海优质资源“北溢”,努力把海门建设成为服务上海承担国家战略、辐射苏中苏北、服务国内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

  建具有未来方向的海门。充分借鉴吸收上海规划设计“五大新城”理念,拓宽全球视野,学习国际化大都市圈近郊新城发展模式,学习苏南生态人文新经济发展样板城市,彰显海门地域特色,主动定位上海“第六新城”,吸纳生态低碳、创新开放、多元包容、人文彰显、全龄友好、未来智慧等新城市建设理念,注重用代表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建设,让海门展现科技范、充满未来感、更具人文价值。

  建产业链上关键一环的海门。利用中天绿色精品钢以及长三角高等药物研究院、省船舶和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创新中心等企业和平台,加强与上海苏南关联产品的配套协作和高效率替代,发挥重大创新平台作用,攻克技术难关、补齐发展短板,打通循环中的关键节点,争当长三角产业链“核心链”上的重要节点,以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畅通循环,实现海门从“制造驱动创新”向“创新驱动制造”的积极进取型转型,增强产业链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面朝大海 奔向未来

  近年来,海门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高地逐渐崛起,海门科技园(上海)协同创新中心企业入驻率达80%,长三角高等药物研究院一期创新中心建成使用,上海机器人技术产业研究院合作打造支撑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200亩产业孵化落地先导区加快建设;深入推进“崇通”政务服务合作海门示范点建设,与上海宝山、崇明等地区签署了政务服务合作协议,开设“跨省通办”专窗、上线“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崇海专栏”等线上线下通道,实现132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可办”“跨省通办”“跨省快办”。

  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海门将取法上海浦东之“上”,得开发开放气象之“新”。海门,得改革开放之天时,依托毗邻上海苏南之地利,在开发开放的道路上,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敢做先行者。聚焦群众和市场主体关切,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制度供给精准高效,大幅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在积极与昆山、吴江等苏南地区共建“跨江融合示范区”的同时,学习常州中以创新园、太仓中德产业园建设成功范例,分析海门对外合作的区域和方向,加快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凝聚科创动能。以謇公湖科教城、东布洲科学城为两核的沿江科创带,是海门现代化建设的希望所在。这里,大江风光与在建的张謇国际公园、百年老港青龙港等人文历史交相辉映;这里,科创成果频出,澳斯康生物生产出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原液,慧聚药业研发出抗新冠原料药,招商局重工驶出我国造船史上首艘极地探险邮轮。海门将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区建设,争取以“插班生”的身份加入G60科创走廊。

  优化营商环境。学习借鉴上海浦东、苏州在营商环境方面的新做法,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水平系统性提升,打响“万事好通·马上办”品牌,努力实现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创新移动端办事体验。以大数据赋能营商环境,做实做优“互联网+政务服务”,针对企业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重构办事和业务流程,实现企业和市民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

  乐居东洲 幸福蓝海

  海门与上海一江相隔,在生态、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联系紧密,合作广泛,正在加速推动“同城化”的公共服务、“协作式”的生态共保、“无差别”的人文体验。

  今年上半年,海门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3.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各项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超过98%,中医院新院、体育中心项目加快施工,按下了民生项目推进加速键。“张謇故里·诗画海门”文旅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沪海的民生供给、生态保障和文明示范愈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夯实民生保障。鼓励乡村实施全资源开发,持续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深化农村以土地为重点的农村集成改革,充分释放要素活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探索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更多中高收入岗位需求。激发基层职工、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企业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活力,不断拓宽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渠道。

  做好生态文章。推进与沪苏地区环境共保、生态共建、污染共防、流域共治,坚决守住出江入海生态屏障。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三个关口,在低效供给、低端产能上坚定做减法,在高端产能、绿色产业上持续做加法,加大绿色工厂、生态园区创建力度,加快实现产业生态化、企业低碳化、能源绿色化,为发展构建绿色谱系,为转型增添绿色动能。

  挖掘人文底蕴。持续把握文明养成、文明示范、文明传承三要素,持续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从良好风尚抓起,把个体的“微文明”汇聚成城市的“大文明”。利用新建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与上海苏南实行联讲、联展、联演、联播,把高雅艺术引入海门,奏好海派文化、吴文化与江海文化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