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盲人大院,把一群人拧成一股绳

2022-08-01 09:07:19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31期

 

中海社区党委书记王艳清(白色衣服)在和老人一起包粽子(2022年6月2日摄) 沈阳市工人村街道中海社区供图

走入盲人大院,就像进入另一个“平行世界”。“这里的人们孤寂、脆弱,却又渴望自由,努力活得热烈。有时候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里的侠客,拔刀助人。”

“盲人大院有把社区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汪伟 武江民

  盲人大院,隐匿于沈阳市铁西区的老旧居民区,因为集中居住着40多位盲人而得名。生活在这里的盲人大多是原沈阳互感器厂职工。

  盲人大院的人们生活在黑暗中,围绕这里发生的故事却泛着光。

  温情岁月

  76岁的邱淑华在盲人大院生活近五十年。这里纵横交错的盲道,或宽或窄的扶梯,她再熟悉不过。“没有盲杖,凭感觉也能四处通达。”她说。

  上世纪60年代,沈阳市倡导盲人自食其力,进入福利厂房上班。邱淑华不愿“一天天在家里干熬”。她每天拄着拐杖,走几里路到家附近民政部门申请安排工作。1963年,17岁的邱淑华被分配到原沈阳互感器厂。

  那时起,许多和邱淑华一样的盲人成为沈阳互感器厂职工。工厂为这群盲人修建了三排平房作为职工宿舍。最多时,有70多户盲人家庭住在这里。这就是最初的盲人大院。

  在厂里,邱淑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钉木箱。“一手拿着锤子,一手把钉子摸索着放在该放的位置。有时也会伤着手,那就歇一会儿,接着干。”邱淑华说,当时盲人们都憋着一股劲地努力干活,“一点不觉得自己干活比视力正常的人差。常人一个小时做15个线圈,我们就争取做20个”。

  那些年,每天早晨七点半,邱淑华和大伙被一辆大客车接去上班,晚上6点一起回家。长年累月的共同劳作、生活,让盲人大院里的人们感情逐渐加深。

  “平日里,谁家做了好吃的,就从墙头给邻居递一碗。闲了我们聚在树下,会有懂盲文的人从数字教起,即兴给大伙上课。周末为了从院子井里打水,大家排起长队,我们总是一边唠嗑一边等,不焦也不躁。”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盲人大院生活,邱淑华很怀念。

  20世纪80年代末,盲人大院三排平房拆迁改造,这里的人们住进楼房。不少盲人退休后,搬出去跟儿女住。如今,大院里住着40余名盲人。

  楼高了,人少了,盲人大院和这里的人都在老去。为找回昔日盲人大院的邻里温情,工人村街道中海社区党委书记王艳清想出一个办法:寻一间房,为盲人们打点一个活动室。

  现在,每天中午,盲人大院总有几个老人聚在活动室,打牌、听曲、聊天解闷。盲人扑克牌是这里最受欢迎的游戏。老人们团坐在桌前,手中每张牌的四角戳着凸起的盲文,“对A”“对2,压上”……一摸、一出、一喊,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邱淑华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到盲人活动室。她说:“我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

  盲人世界里的侠客

  这些年来,在盲人大院,几乎所有人手机里都存着一条求助热线。热线那头是一名电工。

  热线开通源于六十年前的一次发现。1962年,国网沈阳供电公司郭家供电营业所的抄表员刘继增发现,大院的盲人们虽习惯黑暗,但是他们的儿女多为视力健全人,需要光,屋里也常亮着灯。几十户家庭灯泡瓦数不同,却共用一块电表,算起电费不免发生口角。

  刘师傅体谅盲人们的难处。他耐心地挨家挨户把电费算清楚,“一户不落,一分不差”。盲人们从心里佩服这个实在人,也对他产生了依赖,之后遇到困难,会想着给刘继增打电话寻求帮助。

  郭家供电营业所了解情况后,干脆让每一任抄表员担任盲人大院联络员,定期上门维修线路、打扫卫生。营业所还给联络员规定“三必去”:刮风下雨必去、下雪必去、逢年过节必去。到后来,所有郭家供电营业所员工都成了帮助、服务盲人大院的一员。

  “我家马桶堵了,能来一趟吗?”这是盲人大院联络员许刚2004年接到的求助电话。

  “当时正是三伏天,我一只手拿铁钩,另一只手戴上手套伸到便池里面。身子一边慢慢往前杵,一边掏通下水道。半小时后,衣服被汗水湿透了。”许刚笑着回忆那段经历。

  下水道堵塞、线上买车票、电路故障……许刚说,十几年来,盲人们遇到日常生活中难以解决的琐事,常常想着热线一端的自己,他也尽力做到随叫随到。

  对许刚而言,接到电话,走入盲人大院,就像进入另一个“平行世界”。许刚说:“这里的人们孤寂、脆弱,却又渴望自由,努力活得热烈。有时候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里的侠客,拔刀助人。”

  近年来,郭家供电营业所成立爱心党员小组,小组成员每月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爱心基金,用于为盲人大院老人们修缮盲道、购买日用品等。

  许刚说,盲人们眼盲心不盲,每次还没等供电所员工开口,就能通过脚步声辨别出是谁到了。“谁家包了饺子或者做了好菜,有时会迎着送出来,塞到我们手里。”

  拧成一股绳

  79岁的李凤珍是盲人大院为数不多没有退休工资、依靠低保金生活的老人。李凤珍20岁时因病失明,后来嫁进盲人大院。2013年,丈夫去世,她随之失去经济来源。

  2013年冬天,李凤珍交不起暖气费,只能去供暖所申请停掉暖气。“冷就冷点,裹几件衣服,也就熬过来了。”李凤珍没想到的是,当晚王艳清就顶着寒风赶到她家,帮忙联系爱心人士,帮她报销供暖费用。

  “社区里有一个盲人大院,刚开始,这让我心里有一定压力。后来却发现,盲人大院有把社区拧成一股绳的力量。”王艳清说。

  一个志愿者群、近十个志愿组织、大院所有盲人的联系方式,是王艳清心里的那股绳。“现在,盲人们有困难,一打电话,很快有志愿者上门帮助解决。更多时候,是志愿者主动给我打电话,说想来看看老人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王艳清说。

  2021年11月初,大雪封盖了盲人大院的盲道,十几个志愿者带着铲雪工具,用不到一个小时清扫干净院内积雪。王艳清说,疫情期间,盲人们不会网购,更难出门购买生活必需品,“不仅有志愿者,更有邻里街坊给我打电话,说可以帮盲人买菜、送药”。

  现在,沈阳燃气有限公司成立“兄弟团队”,定期为盲人大院进行燃气设施的安全检查、维修维护。沈阳市铁西区汽车维修行业商会每年秋季为盲人大院送免费的米面油、秋季蔬菜。

  李凤珍数不清有多少人帮过自己。“附近汽配城的商户,做化妆品生意的老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每一个人我都记在心里。”李凤珍说。

  “邱淑华是一位时髦的老太太,她烫头发,抹眼霜,能说出自己每天穿着的样式和颜色。曹姨爱玩电脑,打起字来不比视力健全的人差。论按摩,陈叔是附近盲人按摩店里的专家。”王艳清很欣慰盲人大院老人们能拥有各自的爱好。她希望邻里亲情的温暖,能支撑、鼓励老人们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