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鸡》作者:让孩子们知道困难和挫折是生活的常态,同时保持希望

2022-06-14 10:44:58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24期

 

绘本要守护童心,但不能脱离现实

孩子们就像一张张干净的白纸。如果童书质量不佳,这些白纸就容易被“画坏”,如果用心去对待,白纸上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

让孩子们知道困难和挫折是生活的常态,必须接受它、有勇气克服它,同时保持希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种‘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更好地呈现出来。”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实习生 张学峰 于佳鑫

  

  从相识到化蝶,她将皮影人物画在纸上,还原梁祝的美丽传说。

  从雨水到霜降,她到云南梯田实地考察,描绘水稻的耕种历程。

  从破壳到长大,她用水彩与写实的技法,记录小鸡的成长故事。

  她叫于虹呈,是一位85后的儿童绘本作家。她用画笔带孩子们穿梭古今世界,领略人生色彩。

  “白纸需要用心描绘”

  于虹呈接触到绘本创作,更像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惊喜。

  2007年,凭借认真的性格与扎实的绘画技巧,于虹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信息设计专业。不久后,她迎来了细分专业的抉择。

  彼时移动网络发展势头迅猛,电子书成为不少人阅读消遣的新方式,因此有人并不看好纸质书的发展前景。而于虹呈选择了跟随自己的内心,在兴趣的驱使下加入以书籍设计为主的图文工作室继续学习。

  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对绘本设计这个在当时还不为人熟知的领域产生新的认识,并被其中蕴藏的创意与活力深深吸引。

  对于虹呈来说,创作绘本最大魅力在于它对真、善、美内容的呈现。作为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读物,绘本中批判色彩往往不那么浓重,更接近纯粹的美学。

  “儿童绘本的主要功能是塑造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他们的审美。”于虹呈说。

  在她眼中,孩子们就像一张张干净的白纸。如果童书质量不佳,这些白纸就容易被“画坏”,如果用心去对待,白纸上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

  入行近十年,于虹呈坚持以手绘方式完成创作,力求每一笔都饱含用心。

  “电脑绘画容易修改,但不如手绘有温度。”于虹呈说,“手绘能展现更多细节,一笔颜料画下去,有细微的深浅变化,这变化不是电脑能完全模拟出来的”。

  从小鸡成长看浓缩人生

  在于虹呈创作的绘本中,《小黑鸡》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一本,她想为孩子们讲述一个关于生命和成长的故事。

  故事源自于虹呈的真实经历:妈妈曾给她买了六只小芦花鸡,后来其中的五只被野猫叼走。她与妈妈悉心将最后一只小鸡养大,但某天她不在家时,妈妈将这只小鸡吃掉了。

  “在我看来,鸡也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它们不仅仅是食物。”于虹呈说。

  于是,《小黑鸡》的故事诞生了。书里的主角就叫小黑鸡。自破壳起,它便面临着来自身边的重重挑战。肥猫、大黄狗对它和弟弟妹妹们虎视眈眈,妈妈也在它长出羽毛后离开,可小黑鸡还是勇敢地生活着,并最终打赢了鸡群中的“鸡老大”。

  “鸡的世界就像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小鸡长大的过程很不容易,会被其它动物欺负,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于虹呈说,她想通过《小黑鸡》的故事,让孩子们看到立体人生,读懂更加真实的世界。让他们知道困难和挫折是生活的常态,必须接受它、有勇气克服它,同时保持希望。

  《小黑鸡》出版后,于虹呈还在封底为小读者们留了一个“彩蛋”。那里画着一大碗鸡汤,至于汤里的鸡到底是谁,于虹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重要的是,她想通过这碗鸡汤来隐喻世界的复杂,让孩子们也能看到世界上“不完全美好的一面”。

  在她看来,除了学习知识,心理建设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重要环节,“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可能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他们需要将自己的内心锻炼得更强。这类偏向现实的题材,当下国内绘本创作行业比较缺失”。

  《小黑鸡》全书采用超写实画风,由于需要细致观察小鸡的成长过程,于虹呈重返云南,以一家客栈中饲养的鸡群为原型,开始了创作。为了取材,她或蹲或卧,适时抓拍,有时会花掉一个上午,只为拍下两只鸡打架时角度最合适、动作最舒展、画面最清晰的照片。在情节设计上,她几乎没有想象与杜撰。从出壳到长出羽毛,再到鸡妈妈的离开,于虹呈以旁观者姿态,客观真实地记录下小鸡长大过程中经历的一切。

  这部作品,于虹呈用了三年多完成。她很清楚这部作品可能招致质疑和批评,但她还是像笔下的小鸡一样勇敢坚定地完成创作,“绘本需要多样性,这是我需要去做的事情。”她说。

于虹呈在梯田边写生  崔旭冬摄

  画优质的中国原创绘本

  于虹呈初入绘本创作领域时,这个行业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国内市场上流行的绘本大多是来自其他国家的译作,国人原创的作品屈指可数。

  “中国的文化特别丰富,我们也可以创作具有自己文化基因的作品。”于是,她尝试将各种本土特色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在央美的毕业设计中,她将皮影元素与传统故事结合,创作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此后,她又完成了《十面埋伏》的创作,将皮影与水墨结合,让大气磅礴的英雄故事在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摄影艺术的融合间不断激荡。

  于虹呈还创作过科普题材的绘本。云南元阳采风期间,她与哈尼族人民共同生活,以传统节气为时间线,将一颗大米从播种到变成米饭的历程绘制成写实的水彩画,《盘中餐》就此诞生。

  这本书中,她不但描绘了云南梯田壮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还展现了农耕文明悠久深远的历史积淀,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跃然纸上。凭借《盘中餐》这部作品,于虹呈获得了2016年博洛尼亚童书展插画奖、2017年第五界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等众多奖项。

  除了皮影、剪纸等元素,于虹呈还不断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绘本创作的新路径。对自己的创作,她始终抱有一种使命感:“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进而激发由内而外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种‘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只有更好地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它,从心里觉得它好,我们才能更有文化自信。”于虹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