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包师到冬奥会解说员,他的故事比电影还精彩
梦想未完结,我还在路上
➤21岁的他虽然慢出发半拍,但还是决定勇敢逐梦:“我想站在北京冬奥会的出发台上。”
➤在陌生的国家,没有教练、没有陪同,不敢乱吃食物,也不敢生病受伤,时时刻刻都紧绷着身体里的那根弦
➤永远热爱、永远好奇、永远追逐、永远在路上。27岁的张嘉豪向大家证明:即使做不成领奖台上万众瞩目的焦点,也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实习生 张学峰 刘舟
在北京冬奥会男子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决赛的解说席上,一个“爆炸头”用他激昂的语调专业地分析着苏翊鸣的每一个动作,给无数网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个爆炸头是谁?他为什么能坐在解说席上?他好像很懂滑雪?一时间,张嘉豪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他“一人冬奥梦”的故事也感动了很多人。
从面包师到滑雪高手
2012年,张嘉豪还是酒店的一名面包师。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约他去北京南山滑雪场玩滑雪。
坐在缆车上看着下面白茫茫的雪场,张嘉豪感到自己的血液莫名地沸腾起来。
第一次滑雪的体验其实并不好,张嘉豪回忆道:“根本没站起来过,一直摔一直摔。”
他当时甚至还不会刹车,每一次短暂的“冲刺”都以一头栽进雪地告终。这些没有打消他的热情,反而让他对滑雪燃起了更大兴趣。
在面包房工作时,他的思绪常常会情不自禁飘向雪场,对滑雪的期盼充盈了他生活的所有缝隙。为了不错过任何一次滑雪的机会,张嘉豪甚至计算过每一条公交线路耗费的时间:“就想着怎么能快点到雪场,挤出时间多滑两趟。”
一开始是朋友带着他玩,慢慢地,他的技术突飞猛进,远远超过了身边人。意识到自己在滑雪上“小有所成”之后,张嘉豪开始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他想成为更专业的滑雪运动员——即便在夏天,也不能疏于滑雪训练。
他用攒了一年的积蓄,在2015年夏天前往有滑雪训练条件的新西兰,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护照都是白本,26个英文字母都没记熟。”
2016年,他再次前往新西兰,但身份变成了参赛选手。在那场洲际杯比赛中,张嘉豪与多位世界一流滑雪运动员同台竞技,取得了同场中国运动员中的最好成绩。
彼时,一个遥远又模糊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六年后的北京冬奥会,能不能也去尝试一下?”
既如此,面包师的工作就和他的目标发生了冲突:“那时候我总请病假,最后干脆辞职了。”
“不是所有人都有梦想,更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追逐自己的梦想。”21岁的张嘉豪虽然出发慢半拍,但还是决定勇敢逐梦:“我想站在北京冬奥会的出发台上。”
逐梦冬奥
21岁,对很多行业来说都还是年轻人,但想成为一名代表国家出战冬奥会的专业滑雪运动员,基本已经失去了可能。
在北京冬奥会上大放异彩的滑雪运动员苏翊鸣,从小开始训练滑雪,14岁就成功入选国家队,这是选手代表国家出战奥运会的常规道路,21岁的张嘉豪已经失去了选择这条路的机会。
但他抓住了另一丝渺茫的希望:参加各项国际赛事攒奥运积分。
张嘉豪擅长的单板滑雪项目冬奥入围标准极其苛刻:在2019年7月至2022年1月间需要拿下50分国际雪联积分,世界排名位列前三十,且在世界杯分站赛或世锦赛中取得前三十名。满足了这样的积分和排名后还要向国家提交申请才能参赛。
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一盆兜头冷水,险些浇灭了张嘉豪仅剩的这一点希望。2021年夏天,他收到阿根廷可能举办比赛的消息,立刻收拾行囊准备出发。却在出发的前一天得知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原定比赛取消。“那会儿情绪快要崩溃了。”他说。
就在他濒临绝望时,意外接到了来自智利的比赛邀请:如果他能够如期抵达,便能参加智利站的国际滑雪联合会FIS系列积分赛。
他没有错过这个机会。在智利,他一举夺得一金一银二铜,身披国旗站上了领奖台最高处。同时,他单板滑雪项目的个人积分也上升到了全国第二。
虽然在智利打了一场漂亮仗,但要攒够积分,他还必须去欧洲继续比赛,拿到进入世界杯的资格。由于签证问题,比赛结束后张嘉豪在智利滞留了两个多月,在前往瑞士比赛的前20多天中根本无法训练。
从智利飞往瑞士后的第三天,还来不及调整状态的张嘉豪就迎来正式比赛,那一次他在赛场上出现了动作失误,没能进入决赛。
2021年11月19日,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积分赛和欧洲杯在荷兰兰德格拉夫落下帷幕,这本是张嘉豪夺取世界杯参赛资格的最后机会。但这一次,他并没有像热血青春漫画中的主角一样战到最后,仅仅拿到了第54名和第50名的成绩,这意味着他参加北京冬奥的梦想几乎破灭了。
“赛后回去的路上,我闭着眼睛回望追梦路,像看了一场电影。”张嘉豪算不上富裕,他一直用比赛奖金和打零工赚钱支撑自己追梦:用微薄的工资购买滑雪场的雪票,用比赛赢得的奖金翻新滑雪装备、贴补路费。
在世界各地征战的一年中,他曾因疫情遭到多次拒签:光是为了智利一站的比赛,他就辗转了三个国家,飞了四十多个小时、近三万公里。
在陌生的国家,张嘉豪没有教练、没有陪同,不敢乱吃食物,也不敢生病受伤,时时刻刻都紧绷心弦。
从2016年到2021年,张嘉豪为了追梦吃了太多苦,这些苦没能换来预期的结果。
在荷兰赛场上失利的那一刻,张嘉豪觉得就像一场梦突然醒了:“我比较释然,确实做到了为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自己是应该开心的。”
滑遍全球五十座雪山
“拿得起,放得下”,或许是对张嘉豪最好的形容。确定了目标就拼尽全力、不留遗憾,当一切尘埃落定、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坦然面对。
作为解说嘉宾参与北京冬奥会,并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对于张嘉豪而言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通过那次解说,张嘉豪的经历与他追逐冬奥的故事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他还曾因此收到了一封来自冬奥志愿者的“粉丝来信”。信上说,张嘉豪追逐梦想的故事,让她对梦想有了新的定义,哪怕再遥远的梦想,只要努力也可以变得触手可及。
“她说中了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张嘉豪说,“为了不切实际的东西奋不顾身,我就是特别喜欢。”
冬奥会结束了,但张嘉豪对滑雪的热爱没有结束。他下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是滑遍全球五十座雪山。
很多登山者征服过雪山,但在那里滑雪的人寥寥无几。在纪录片《飞翔的艺术》中,他看到探险者在智利安第斯山脉的山上滑雪,萌发了新的念头,要看看中国雪山的山峰。
如同备战冬奥一样,张嘉豪追逐的目标看似不切实际,但他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脚踏实地”。
永远热爱、永远好奇、永远追逐、永远在路上。27岁的张嘉豪向大家证明:即使做不成领奖台上万众瞩目的焦点,也能成为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