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福”到“嗜好”,在公益中感受爱的双向奔赴

2022-05-05 09:20:46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18期

 

2022年4月13日,刘莉为支援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准备抗疫物资发放 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激。东西虽小,但对他们来说是倾其所有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别人时也在疗愈自己,帮助自己寻求生命的力量、找寻生命意义

今年她开始喜欢一个文案:逆风的地方更适合飞翔。她说,克服困境走出来后,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 | 马桂花

  今年39岁的刘莉快人快语,仿佛身后总有事推着她,不容稍有停留。这位爱德基金会的合作与发展团队负责人,浑身上下都透着一种直爽与利落。

  刘莉身上也带着一种温柔的敏感,这或许与她的工作有关——2009年入职爱德后,她在“e万行动”孤儿助养项目工作了八年。她总是记着,与孩子们交流时要设身处地去感受,而不是一次次“撕开他们的伤口”。

  此前,刘莉曾在某知名企业从事销售工作,但公益慈善一直是她的梦想。她坦言,一方面自己的专业是公共事业管理;另一方面当时母亲得了尿毒症,自己隐隐产生了“积福”的想法。而如今,这些想法已渐渐淡去。温暖他人已渐渐成为她的习惯。

  公益是关于人和情感的事

  一次探访孤儿的经历,给刘莉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她注意到一个小女孩红着眼,临时决定多花些时间跟她交谈。言谈中,她得知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一岁半时,这位女孩的父亲吸毒,母亲离家出走,她和奶奶生活在叔叔家里。五年后,父亲回到家,但她一时间怎么也张不开口叫“爸爸”。不幸的是,女孩的父亲次日重新吸毒,很快离世。奶奶伤心地说:“如果当时你叫一声爸爸,他就不会出去吸毒死掉。如果你是个男孩,你爸爸就不会吸毒。”这两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女孩的心,她陷入深深的自责。

  刘莉给了女孩一张白纸和笔,让她画出想画的。可她只使劲在纸上来回划线,划痕深深凹下。看得出,她的情绪完全无法排解。女孩告诉刘莉:“老师,今天能跟你谈一个小时,我感觉特别幸运。”这让刘莉意识到,这位女孩的日常生活中,完全没有感情支撑。

  这次探访,开启了后续的一系列温暖行动。正因为女孩的这句话,爱德孤儿项目开展了关注孩子心理的睦邻行动。这个故事还被刘莉的朋友搬上话剧舞台,成为江苏艺术基金的一个剧目。此外,爱德孤儿助养项目开展了“祖母计划”,旨在给予孤儿院的重残孤儿更多亲情关注。

  项目进行中,刘莉发现了一种“微笑抑郁”现象:心理受伤的孩子,会不自觉地竖起一道心理防御屏障,努力扮演一个外界期待的乖巧快乐角色。在刘莉看来,公益是关乎人和情感的事。慢慢交谈后,能发现更真实的孩子们,那种孤独和无助感需要一个依靠、一个拥抱。这让刘莉忍不住想要“帮帮这些孩子们”。

  她还记得,一次在西南一所学校访谈后,一个小朋友在外面等她,手里拿着粽子说:“姐姐我好喜欢你!这是我这周从家带来的零食,全都给你。”

  “我知道,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激。东西虽小,但对他们来说是倾其所有。”

  帮助别人时也在疗愈自己

  在孤儿项目工作的八年间,刘莉也曾产生过离开的念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总能接触到死亡和人生的无常,心理压力很大。

  在办公室看的每份资料,要么是爸爸遭遇车祸或重大疾病死亡,要么是妈妈也发生意外。有时看到一些世态炎凉,也让她对婚姻产生怀疑。2014年儿子出生后,刘莉下意识地给他买了健康、教育等多种保险。

  同时,薪资、经济压力等也在影响她,有三四年时间,她感觉遭遇了人生小低谷:“我发现自己跟时代、社会以及所处的城市有了差距,有被掏空的感觉,让我焦躁不安,也产生过挫折感。”但每次想辞职时,只要去项目区看一看,她就感觉自己还是放不下。

  看到爱德助养的孩子一年年长大,看到他们写下的一封封信,刘莉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她坦言,自己在孤儿项目组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八年。有位曾接受六年资助的孩子来信说:感知爱的温暖,是生命最好的礼物。“不仅仅是我们给了他‘礼物’,对项目组而言,他的信也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刘莉说。

  刘莉越来越觉得,公益是一场爱的双向奔赴。

  在人们的印象里,社会工作或许就是帮助别人。但在刘莉看来,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别人时也在疗愈自己,帮助自己寻求生命的力量、找寻生命意义,这是一个彼此受益的过程。而当一个人从给予中获得力量时,公益就可持续。

  “任何事从0到1很难,但从1到无穷就容易些。”曾让刘莉感觉毫无把握的那些挫败感,在爱的双向奔赴中渐渐消失了。

  在这里逆风飞翔

  2018年,刘莉成为合作发展团队负责人,开始拓展与企业合作,为公益项目筹款。

  工作中她常听到一种声音:企业公益需求与基金会公益方向之间往往有偏差。但刘莉有不同看法:一个企业要做百年品牌,一定希望公益品牌与它持续陪伴。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注定是可持续发展并逐渐变强的过程。

  如今,许多大企业都在寻求公益项目上的核心品牌力,这就要求发掘跟公益组织有共同话语体系或价值观的企业,彼此助力成长。

  这几年,随着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多,刘莉也把自己变成不断吸收知识的“海绵”,尝试把企业的一些思路引入公益项目,对活动设计进行创新。比如,将企业人事招聘使用的数据库系统筛选成标准化表引入孤儿项目;将企业拓展训练带入孤儿探访,安排“幸福训练营”和夏令营活动,通过拓展活动,让孩子们和志愿者、资助人之间能够真正增进感情等。

  在她的努力下,孤儿助养项目形成了“我的年度报告”机制,借助心理学方法让孩子们反思:我这学期学的最好的功课是什么?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我和谁成了好朋友?最自豪的是哪件事?推动孩子们思考、学习、社交。

  不断学习的过程让刘莉意识到,她接触的不仅仅是儿童教育项目,而是涵盖各方面内容。这让她在提高站位的同时拓宽了视野,逐渐能看到趋势性的变化。

  刘莉相信,世界在发展,公益事业也需要发展。公益人要学会用商业上的数字说话。于是,她逐渐将很多线下活动或公益项目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引入商业资源,实现公益效益最大化,使其成为爱德强大的专业性助力。

  “公益与企业合作,要寻求共同价值追求与品牌价值认同,而这体现在做事与做人。只要用心做事、踏实做人,我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刘莉说。

  对于偶尔还会出现的消极情绪,刘莉尝试去拥抱它们。今年她开始喜欢一个文案:逆风的地方更适合飞翔。她说,克服困境走出来后,会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