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022-04-12 10:48:21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15期

  

2021年,乌兰察布规上工业税收突破45亿元,增长48%以上,利润超过85亿元,增幅达到325%

乌兰察布按照“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级一批、延链补强一批”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文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委书记 隋维钧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工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铁合金生产基地、石墨碳素化工新材料基地和电石深加工基地,在带来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压力。

  步入“十四五”,乌兰察布抢抓“双碳”战略机遇,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抓淘汰、促转型、求创新,推动大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不断使工业经济提质扩量。2021年,乌兰察布规上工业税收突破45亿元,增长48%以上,利润超过85亿元,增幅达到325%。

乌兰察布市华为云数据中心  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供图

  以生态环保倒逼转型升级

  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助推器,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用绿色环保这把“金钥匙”开启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严守能源消耗高限。严格实行“先预算、后用能,无预算、禁用能”的能耗预算管理,健全能耗产出效益评价、用能权交易等制度,全市110家重点用能单位接入在线监测平台,对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进行优劣识别、综合评价,分类分层次下达用能预算总量,统筹管理全市能耗供给,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持续“双绿”,以节能减排的硬指标倒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转型。2021年,万元GDP能耗强度同比下降了13.5%左右,“颜值”和“产值”实现同步提升。

  紧守资源利用上限。严守环境准入标准,严把环评审批关,有效控制了新增污染量的产生。细算资源占用与产出账,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严禁除食品、药品之外工业企业取用地下水,认真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2021年万元GDP用水量同比下降4.3%。深入开展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对2010年以来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问题全面起底、彻底整治。全面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2021年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用地715公顷,为发展腾出优质空间。

  固守生态保护红线。把保护草原和森林作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续推动生态功能修复。坚决扛起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政治责任,科学制定规划,加快实施治理项目,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认真落实禁牧、轮牧、休牧政策,草原保护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含绿量”明显提升。

  坚守环境质量底线。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对全市工业企业环境信息归纳收集、分类建档,利用用电量监管、物料衡算、监测比对等方法分行业逐企业进行全面排查,依法查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案件,建立企业生态环境问题动态清单,实施更加精准的靶向监管,以“长牙齿”的硬监管促进产业升级,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1%。

  以“三个一批”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把“三个一批”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组合拳,按照“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级一批、延链补强一批”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是从量到质淘汰退出一批。坚决淘汰退出落后、低端低效产能,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制定“两高”行业限制类装备退出专项实施方案,有序淘汰退出不符合规定的矿热炉。目前,涉及矿热炉已全部停产,正在拆除,全部退出后,可退出产能134万吨,腾出能耗200万吨标准煤。

  二是从弱到强技改升级一批。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企业,对照相关行业排放标准和能耗管控要求,分类分批分阶段推进除尘密闭化、能耗值标杆化、资源循环利用化、数字化、绿能化“五化改造”,推动产业实现规范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对标能效标杆值或先进水平,一批密闭和余气利用技改项目全面实施,最高节能可达30%。强力推进余气、余热和固废再利用,余热余气并网发电企业总装机可达800多兆瓦,相当于6万多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全面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多点开花,实施了一批5G智慧工厂建设和“机器换人”“管理换脑”等智能化改造,为行业树立了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三是从单到多延链补强一批。扎实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成功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链配套项目加快建设,为全市工业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旭峰、普源、蒙维等企业,利用余气、固废配套建设了甲醇、岩棉和水泥等下游生产项目,有效解决了余气废渣处理难题并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上泰公司建成了从镍铁—不锈钢坯—不锈钢板材、管材的产业链,万元GDP能耗下降到4.58吨标准煤,下降了71%。多家电石企业已形成上游电石和下游PVA、EPVC、三氯乙烯、石灰氮等产业链。

  以创新发展引领转型升级

  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在园区建设、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实招、求突破,为产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合理设置机构为目标,将全市原有的10个工业园区按照产业门类整合为5个开发区,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依托独特的“光电风电+储能”优势,保持先行一步的姿态,与三峡集团、电规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启动建设了三峡现代能源产业园。实施绿能替代,企业自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成投运,力争把乌兰察布打造成清洁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新能源示范基地。

  创新项目招引方式。坚持全市一盘棋,突出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打破行政区划,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鼓励引导域内各地“飞地”落项目,分头算数据、分域计分成、分别评业绩,有效激发了各地立足全市大局招项目、引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同时,强化项目服务保障,针对项目特点、属性,全面推行代办帮办、专人专班跟进、领导包联、并联审批“四项服务”,以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务推进闭环式、集成式办理。南大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新材料生产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仅用了6个月时间,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创新人才引进形式。坚持将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中、把研发人员吸附在产业上,大力实施“引凤栖乌”战略,以“一园、两院、两站、五十二中心”等创新平台为载体,全面融入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探索“柔性引才”路径,全力打造“人才飞地”,乌兰察布(京蒙)人才科创园获批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才改革试验园区,依托石墨烯、负极材料、新型种薯等科研项目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团队和博士人才开展技术合作,初步实现了研发在北上广深,落地在乌兰察布,转化在科创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