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代表说得好,背后的故事更励志!

2022-04-06 15:52:38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14期

 

少时离藏求学,学成反哺家乡

“不光是我,我们内地西藏班大多数学生都想回去建设家乡。”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要想出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反映上去。”

“要塑造自身的发展能力,不能各个方面都等着国家的帮助。”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实习生 康晋辉 刘舟

  

  珞巴族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乡长扎西江村从小就走出深山外出求学。

  今年全国两会,他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最年轻的代表,带着珞巴族群众的声音,第五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外出求学只为家乡

  扎西江村很小时就离家千里,但心里一直装着故乡。

  2002年,扎西江村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读完小学后,获得了前往福建省三明市内地西藏班上学的机会。

  时至今日,他仍然记得第一次坐飞机去学校时的兴奋:“在成都中转时,看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我激动得数起了楼层。”而后他又坐绿皮火车、大巴车辗转到了三明。一路上,扎西江村耳边始终回响着母亲的叮嘱:“到学校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我们珞巴族争口气。”

  刚到校时,扎西江村很难适应。语言不通,甚至听不懂老师说话。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母亲的叮嘱始终在心头。

  扎西江村拼了命地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有名的高中。

  2008年,扎西江村带着梦想再次出发,前往北京读大学。那一年国庆,他特地到天安门看了升国旗仪式:“我和几个同学等了一晚上,看到国旗升起后心里很骄傲。”

  10年后,扎西江村再次进京,身份已经从学子变成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但不管身份如何转变,家乡西藏和珞巴族的乡亲们始终是他心底最深的牵挂。“不光是我,我们内地西藏班大多数学生都想回去建设家乡。”扎西江村说。

  始终在学习

  为了履行好职责,扎西江村始终在学习。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扎西江村刚满30岁。长期在基层工作,他担心自己思考问题缺乏全局视野,说出的话和提出的建议不当。

  直到参加一次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时,一位代表的话坚定了他为群众发声的决心——“不要怕能力不足,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就是要敢于表达。”

  川藏铁路建设、特色产业接轨全国市场、国家政策在西藏落实情况……如今,随着履职经验的丰富,扎西江村坦言视野变得更开阔,也更有自信了:“以前看到养殖业只会考虑产业本身,现在还会考虑怎么对接市场、打造品牌等。”

  每次国家发布新政策,扎西江村都会及时学习,思考如何推动西藏相关产业发展,但他深知,好政策还需要执行好、落实好。

  “实事求是最重要,不能好高骛远。”扎西江村说。这些年,他多次到西藏山南、日喀则、拉萨、米林等地调研。越是山高路远的地方,他去得越勤;越是难联系的专家,他请教得越频繁;越是棘手的问题,他越想解决……每到一处,他都抱着学习的态度与群众交流,了解基层群众所想所盼。

  除了实地调研,他还常向老代表们请教如何更好履职。从他们身上,扎西江村学到了很多东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要想出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反映上去。”

  让家乡变得更好

  扎西江村介绍,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族人还过着刀耕火种、居无定所的原始生活。近些年,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非常大,珞巴族群众住上了大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在党和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这些年斗玉珞巴民族乡面貌焕然一新。219国道的开通更是打开了珞巴族通往致富之路的大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扎西江村看得更多、更远:“要塑造自身的发展能力,不能各个方面都等着国家的帮助。”在扎西江村的设想中,旅游业是家乡创收的一条新路。

  2021年,斗玉珞巴民族乡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发展绿色经济。珞巴特色茶叶、苗圃、食用菌等合作社发展效益初显,群众尝到了甜头。今年,乡里还将打造15家高标准家庭旅馆,努力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随着旅游业兴起,珞巴族这一祖祖辈辈从事农业和狩猎的少数民族,逐渐为世人所了解,珞巴族文化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

  发展旅游的同时,扎西江村也注重珞巴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作为基层干部,提高珞巴族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都是他的奋斗目标。

  履职这些年,扎西江村提出过不少有关珞巴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议案。如今,珞巴族服饰和珞巴族始祖传说都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珞巴民族乡还开设了珞巴语言课。

  少时离藏求学,学成反哺家乡。

  故乡的土地和亲人,一直是扎西江村最牵挂的。在建设家乡这件事上,他从未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