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赋能:实现作业减负增效
近期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强调,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
新学期各地如何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切实落地,无疑是“双减”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中,如何把握“质”与“量”的平衡,统筹“减”与“增”的比例,瞄准“彼”与“此”的差异,如何实现作业的全过程管理,并为学生和老师“减负增效”,技术赋能教育,让教学更加精准,成为重要一环。
小作业、大学问
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老师教学质量,信息化、数智化科技无疑是重要杠杆。
各地落实“双减”文件纷纷提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应用人工智能手段支持教学诊断与改进,鼓励师生利用智能教学助手和智能学伴;探索建立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全过程管理机制;鼓励学校结合教学任务和具体学情,创新作业类型、作业评改方式、作业反馈与辅导方法。
资深教育人士介绍,传统的学科组教研,都是凭借各类教辅参考和老师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交流分享,确定不同内容的教学重点,预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现在,通过技术手段,可以用收集分析的作业精准数据来指导学科教研活动。
比如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使用的“高质量作业分析系统”,老师们可以通过批阅和数据录入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精准分析。以小学四年级学习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为例,老师们通过学业数据发现各个班在该知识点得分率比较低,学生掌握不牢固。教研组就针对性教研,把所有错例汇总,分析具体错因。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老师们开设了作图专项训练课,配合每日布置针对性习题,引导学生观察、辨析、实践、验证,在本单元的单元练习之后,通过观察数据发现作图题正确率有明显提高,从53%提升到78%。
教师轻负担,教育高效能
不久前,一场“让技术赋能教学——推动双减落地”的学术会议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举行,研讨技术赋能教学的有效路径,探索技术支持高效课堂、精准作业、课后服务的无限可能。
其实早在去年秋季学期,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深入推进“双减”落地,与云思智学科技公司合作开发“高质量作业分析系统”,运用技术实现精准教研、精准备课、精准教学、精准布置作业,平衡“质”与“量”、统筹“减”与“增”,瞄准“彼”与“此”的差异,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技术赋能实现作业“七十二变”,同时为学生和老师“减负增效”。
众所周知,高效课堂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在“高质量作业分析系统”平台上,学生的每次作业提交上来,批改结束后,系统会及时给老师提供单次作业数据分析,为课堂讲评提供数据支撑。
例如,考察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查看系统上的数据分析,一目了然此次作业全班的完成情况及结果,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作答情况。这样,课上再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更加关注这些学生,把知识点与具体学生相连接,形成有效的点对点的教学。
科技为人,成就未来
2021年,云思智学与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等合作推出“高质量作业解决方案”,通过高质量题库资源、高质量作业设计、高质量数据采集、多维学情反馈、教师课堂高效讲评、学生个性化学习等作业全流程数智化,实现作业量减质提、学生减负增效,老师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教研和育人工作,推动各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
云思智学总裁李茂财介绍,公司秉持“立足教育,用科技赋能社会”理念,构建独有的“科技+教育”双擎模式。依托自有知识产权云资源平台、海量智能题库、精品微课视频、云课件资源和兴趣素养课程,聚焦数字科技核心优势,在教研、教学、作业、课后服务、管理等场景持续探索,助力公立校实现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常态化、规模化应用,共建智慧教育生态,业务已覆盖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江西、河北等20多个省区市,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