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为什么选择赛力斯
➤得益于对技术研发的深度投入,赛力斯获得全球新能源技术相关专利超1000项,培育并形成了纯电驱增程平台
➤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依照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WLTC)标准,续航能超过1100千米,并可实现4秒级的零百加速
➤赛力斯在过去十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整车设计和制造能力,同时在增程器技术研发上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华为过去在终端BG积累了丰富的品牌运营、工业设计、质量管理、用户体验设计能力,因此双方具有很强的合作互补性
文 | 刘俊卿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华为是否造车一直是热门话题。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辆,同比增长1.6倍。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资本和巨头的必争之地。华为如何参与新能源汽车,一直备受瞩目。在2021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答案揭晓:赛力斯宣布与华为跨界合作,并发布联合打造的高性能电驱轿跑SUV——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此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双方合作不断深化。2021年底赛力斯发布由华为深度赋能的高端智慧汽车品牌AITO,新品牌首款车型AITO问界M5凭借出色的产品力一跃成为车圈明星。数据显示,今年2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售3229辆,同比增长510.4%。
赛力斯为什么能?
技术精
3月5日起,赛力斯AITO问界M5在36个城市、100余家用户中心陆续开启交付。盛大的场面之下,围观者仍在问,谁是赛力斯?
时间回到6年前,以生产“东风小康”面包车而广为人知的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小康集团”)上市成功,盈利创新高,形势一片大好,但董事长张兴海意识到“情况不太对”。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仅用数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小康集团决定投入25亿元启动电动汽车项目,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
多年以后,赛力斯CEO张正萍回忆起当年的决策时说,“对小康而言,转型新能源汽车要冒很大的风险,但如果不占住这条赛道,无疑就是等死。”
转型势在必行。张正萍作为小康少帅,赴海外布局智能汽车研发。他为新生的企业起名赛力斯。赛力斯由希腊文SERES音译而来,意为“丝绸之国”。在张正萍看来,SERES这个单词左右对称,涵义有东方韵味,同时又能引起欧美市场消费者的好奇心,是一个品牌命名的好选择。
初创的赛力斯从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实际用车场景出发,以纯电驱增程技术作为发展方向,兼顾长续航与高性能。在张正萍看来,在当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中,增程式无疑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不仅有纯电动车的动力体验,又能解决用户对于纯电动车的使用痛点,避免了里程焦虑和充电难题。
从配套产品起步到整车制造,小康集团深耕汽车制造业已有30余年,但新生的赛力斯还是选择从最基础的研发起步。在中美两地建立研发中心,期间小康集团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用作研发,其中很大一部分都用于赛力斯。
历时6年,赛力斯成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并具备整车量产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成为国内较早同时掌握电机、电池、电控核心三电技术并获得国内生产和销售双资质的企业。得益于对技术研发的深度投入,赛力斯获得全球新能源技术相关专利超1000项,培育并形成了纯电驱增程平台。这一平台在第三代增程器、黄金驱动组合、电池PACK、智能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进化,具备高性能、低能耗、安静、安全、智能等众多优点。
从数据看,在一些关键指标方面,赛力斯领先行业水平,如增程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能够达到41%,增程器高效区占比大于90%。1升汽油可以发电3.2度。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依照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WLTC)标准,续航能够超过1100千米,并可实现4秒级的零百加速。
制造强
“赛力斯要做一家低调务实的造车企业,不当网红,也不搞PPT造车。”张正萍说。
赛力斯创立的同时,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时刻,新设造车企业一度达到200家,其中绝大多数选择了代工的发展路径。
脱胎于小康集团的赛力斯管理层深知,优秀的产品和技术研发实力需要生产制造能力做支撑,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及交付。在轻资产代工造车的大潮中,赛力斯选择在重庆以工业4.0的高标准建设智慧工厂,并要求工厂自动化水平向特斯拉、奔驰、宝马等行业龙头企业看齐。
几年的努力,赛力斯通过与杜尔、ABB、Kuka等国际一流的汽车制造设备供应商合作,在两江交汇地建成了高度智能化的工厂。
在冲压生产线,压机件零件传送采用直线七轴机器人,每件传送仅需5秒,用时为传统人工转运的四分之一;
在涂装环节,60台喷涂机器人精准控制喷涂距离、静电高压、喷涂流量、旋杯转速、成型空气量等参数,避免因人工喷涂时枪距变化、移动速度变化等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流挂、针孔、发花等质量问题;
……
得益于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赛力斯智能工厂关键工序实现100%自动化,100%全时在线检测,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精度高、一致性高、质量稳定性高的“三高”特点。
业内认为,先进的工厂是赛力斯在众多企业中被华为相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赛力斯的底气所在。
AITO问界M5用户交付启动仪式·上海站
模式新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已呈现出无边界融合的趋势,生态发展和互生共赢越来越重要,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跨界联合成为潮流。
2021年,与华为达成合作是赛力斯发展的重大节点。赛力斯与华为业务深度跨界融合,围绕技术、产品、渠道三个方面,深入推动智能终端领域合作。这样的跨界合作模式开创了行业先河。
早在2019年,赛力斯和华为便开始了技术合作。张正萍认为,与华为的合作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华为拥有领先的信息化技术和广泛的销售网络,手机零售业务受限后,需要大体量、大流量的业务,汽车是一条重要赛道。对于赛力斯来说,在电动车领域有着成熟的三电技术和一流的智能制造工厂,需要大流量的渠道,在全国高人流量商圈建立渠道不仅需要巨大投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一方有大流量的渠道,一方有领先的汽车技术和产品,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
尽管如此,围绕合作还是代工的争议依然伴随双方的每一次行动。
“我们不造车,我们帮助车企造好车。”近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CEO余承东再度强调,赛力斯在过去十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整车设计和制造能力,同时在增程器技术研发上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华为过去在终端BG积累了丰富的品牌运营、工业设计、质量管理、用户体验设计能力,因此双方具有很强的合作互补性。
赛力斯通过与华为开展深度融合,也解决了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中的不少痛点。赛力斯动力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机转子主要材料多为铜质,但铜质转子不仅生产成本高,且增加车重,若采用较轻的铝作为主要材料,虽可降低成本和重量,但又存在着散热不足的问题。通过与华为开展合作,赛力斯在研发过程中充分运用智能化工艺,不仅生产出了铝质转子,还有效解决了散热问题。
技术合作之外,渠道的应用被寄予厚望。“汽车这种产品,需要让消费者体验到,进行试驾,传统的4S店位置都相对偏远,用户的体验成本比较高,我们的体验店就在购物中心里面,大人群覆盖,增加与用户的黏性,这是我们的优势。”余承东说。
这些期望正一步步走进现实。AITO问界M5的交付被认为是开启了汽车新零售3.0模式的新篇章。张正萍介绍,从传统1.0时代的4S店,到2.0时代的城市展厅,再到AITO所引领的3.0智能终端场景,AITO已经在全国布局3种规格的网点,不断进化的营销形式,将为更多消费者带来便利的看车、选车、买车、用车的全生命周期体验。预计今年将累计建成超过1000家体验中心,约300家用户中心。
部分业界专家感叹,通过和华为的合作,赛力斯在渠道网络布局方面曾经的短板已成优势,在售前、售后等环节的服务水平已经超越同行。
从产品定义到开发,从研发到制造、品控,从销售到服务……赛力斯与华为全流程、全方位、全业务合作,是一种分工明确、相互赋能的全新商业模式,也是赛力斯能够胜出的关键一招。
眼界广
当下,汽车工业迎来革命性变化,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在产业端,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压力增大,芯片短缺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突出。在用户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热情、奔放,追求个性和自由,已不再满足于“千车一面”的产品和服务。
据此,有行业人士称,新能源汽车已不是“蓝海”,而是“红海”,竞争异常残酷,能否在赛道上占有一席之地,事关车企生死存亡。
赛力斯如何面对?
张正萍认为,在传统燃油汽车时代,以“动力”为标签,核心能力集中在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硬件水平,产品价值由硬件定义。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是以“动力+算力”为标志,其核心能力是在传统汽车硬件的基础上,由软件定义汽车,软件支持汽车功能的快速迭代升级,给消费者带去智能体验。“智慧汽车是行业的下一个趋势与目标,当前的人适应汽车将转变为汽车适应人,主动为人服务。”
赛力斯正朝着实现这一目标努力。最新交付的问界M5上,装载智慧大脑的增程控制系统拥有立体的思维模式,能充分考虑路况、海拔、温度、负载、车况等因素,自动识别860余种场景,通过神经算法,实现场景精准匹配,实现强动力、低能耗、低噪声。
2021年被喻为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元年。借助华为HarmonyOS万物互联的能力,赛力斯正将智慧生态注入汽车,让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成可移动的智慧生活空间。问界M5搭载全新HarmonyOS智能座舱,打破了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壁垒,让车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能够与人、手机、智能家居等进行连接的超级终端。
3月5日,在AITO问界M5的交付启动仪式现场,有车主感叹,“还是华为手机的界面和交互方式,非常熟悉,车机和手机一样好用。”
面对用户群的变化,赛力斯采用“先体验、后下定、再交付”的模式,以数据网联智慧平台为基础,打通汽车全价值链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从用户到用户”的价值链闭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高质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小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兴海表示:“赛力斯将为用户打造‘车随心动’的新型电动汽车,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