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亩荷兰豆到2000亩蔬菜基地,村支书走出一条致富路
2021 年 2 月 21 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和村民交谈,了解村民生活近况 张子琪摄 / 本刊
➤“接手村支书时,我只收到两件东西。一个是余额仅有3元的村集体存折,一个是村里的印章。”苏生成顿感重任在肩
➤苏生成始终坚信,汗珠滴落,“黄土变黄金”
➤在他的带领下,苏尔吉村从“一年两件衣,三餐洋芋蛋”的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文明进步村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子琪 李劲峰
初春清晨,空气里透着丝丝寒意。苏尔吉村村支书苏生成起个大早,走在寂静田野上,不时弯腰捡起几块土疙瘩,察看土壤墒情。
现年近六旬的苏生成2000年起带领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从试种的1亩荷兰豆到2000亩蔬菜生产基地。从“单打独斗”到联动周边13个村庄破解菜价“过山车”问题,从“开水泡馍”到建起“幸福食堂”解决老人吃饭难题……22年来,苏生成始终坚信,汗珠滴落,“黄土变黄金”。在他的带领下,苏尔吉村从“一年两件衣,三餐洋芋蛋”的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文明进步村。
荒山变良田
苏尔吉村隶属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地处青藏高原浅脑山地区,平均海拔2700米。全村291户12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少,加上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地是旱地。
“风吹石头跑,山上不长草。”当地村民说,山上的树枝树叶被人们捡来烧火,草根被羊刨出来吃了,整片山几乎被“薅”秃了。家家户户种着小麦、土豆、油菜“老三样”,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村里流传一句话:“一年两件衣,三餐洋芋蛋;两山中间一条沟,沟里全是光棍汉。”
2000年,在镇里经营照相馆的苏生成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接手村支书时,我只收到两件东西。一个是余额仅有3元的村集体存折,一个是村里的印章。”苏生成顿感重任在肩。
苏尔吉村东西两侧山岭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高寒缺水。村民说:“一半人浇水,一半人巡渠,水库里放一坝水,到地里就只剩一股水。”修缮农田水利设施,是苏生成要做的第一件事。
苏生成白天跑现场,用脚丈量水渠线路,晚上画图纸做方案,经常忙到深夜。2005年,苏尔吉村争取到田间水利配套项目投资,新修渠道6公里,完成86多公顷耕地的田间配套水利工程,山坡上每块农田都接上了灌溉管网。
为了发展当地产业,2003年苏生成自掏腰包赴青海省海东市学习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技术,“当时发现我们村日照充足,气候凉爽,正是荷兰豆适宜的生长环境。”
说干就干,苏生成率先试种,将自家原本种着土豆的3亩地改种荷兰豆。但是,村民们一开始并不看好。苏生成家里3亩荷兰豆收获后卖了2000多元,随后他带领村里20多名党员试种40亩荷兰豆,一年后再获丰收,亩均纯收益由原先的280多元增加到700多元。
荷兰豆的成功,让苏生成对发展蔬菜种植业信心十足。为了让村民掌握更多种植技术,苏生成带领村干部、群众代表、种植能手先后前往黑龙江、山东、四川、甘肃等地学习露天蔬菜种植技能。
优质菠菜、西蓝花等品种陆续引进,苏尔吉村露地蔬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2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的700元变为如今的1.2万多元。
黄土变黄金
两座500吨冷库、蔬菜加工包装车间、育苗基地、交易大棚、农药残留监测站等设施设备齐全,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建在村里的蔬菜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大门口张贴着一副对联:“政策惠民春风化春雨,汗珠落地黄土变黄金”。
市场思维敏锐的苏生成,很快意识到必须要打造自有蔬菜品牌,提高附加值,扩大销售渠道。2008年,苏尔吉村成立当地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联系销售渠道;注册“苏尔吉牌”商标,打造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蔬菜产业一体化销售平台。
如今,苏尔吉村蔬菜实现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储藏、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当地“错季”蔬菜不仅销往西宁,还卖到甘肃、西藏等地。
邻近村子纷纷前来学习、推广蔬菜种植。一年冬天,共和镇多个村子近800吨大葱滞销。近半个月时间里,苏生成几乎每天去西宁市各大商场、菜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推销大葱,这才化解危机。
“如果大家各种各的,蔬菜种植面积达不到一定规模,很难吸引经销商过来集中收购。而大面积种植又容易遭遇菜价‘过山车’,蔬菜种出来却卖不出去。”苏生成说,农村发展蔬菜产业必须形成规模,握指成拳才能有发展。
2018年,在苏生成倡导和组织下,共和镇以苏尔吉蔬菜营销协会党支部为中心,整合周边王家山、葱湾等13个村党支部的32家合作社,组建共和蔬菜种植联盟中心党委。目前13个村种植露天蔬菜和中藏药材面积超过1万亩,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
蔬菜的产业整合、集中交易,不仅带动各个村集体经济陆续“破零”,每年蔬菜种植、采收、加工、储藏等工作,也为村民提供更多增收渠道。
“以前是吃完了上顿,担心没下顿。”65岁的脱贫户仲永旺说,蔬菜合作社成立后,苏书记动员我们来合作社做事,“现在一年收入大约2万元,再也不用担心吃穿。”
向幸福前进
中午12点,苏尔吉村“老年之家”准备开饭。苏生成的妻子任贵花在厨房忙个不停。老人们相互搀扶着走进食堂,一些手脚麻利的老人提前到后厨帮忙,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面片出锅。
81岁的祁生梅老人,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吃饭。“以前中午饿了就开水泡馍,现在能在这吃到热乎饭菜。自从有了这个养老院,孩子们外出打工更放心了,这都是苏书记的功劳。”祁生梅老人说。
年轻人在外打工,心却时刻牵挂着老家老人的生活起居。2013年,苏生成自筹30万元建立“老年之家”,每天中午都有四十多位老人来这吃一顿免费午餐。苏生成说:“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村里年轻人安心工作,让老人们度过一个幸福晚年”。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都这样,家里的事再大都是小事,村里的事再小都是大事。”任贵花说,但看到村里越来越好,村民笑容越来越多,“就感觉我们的付出特别值”。
村里耕地面积有限,单纯种蔬菜难以继续保持增收,苏生成又将目光瞄准了发展乡村旅游。
依托历史文化底蕴,苏尔吉村多方争取资金,如今村里已建成观景平台、农耕文化园、环村田间路等设施。苏尔吉蔬菜采摘暨美食节的举办,每年吸引省内外上万名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置身苏尔吉村,平房、楼房错落有致,环村田间路宽阔干净,观景平台的小桥流水别有韵味……文化广场、文化墙、村史馆、党史教育馆陆续建成,让苏尔吉村成为一座集聚藏族文化特色、群众生活便利的现代化村落。
苏生成说,他理想中的苏尔吉是一个美丽宜居的公园式村庄:“村里的老百姓可以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城里人也乐于来村里住一住,感受田园生活。”
苏尔吉村“老年之家”楼顶上,五个大字格外耀眼:向幸福前进。
“再忙、再累都是值得的,未来的苏尔吉村一定会成为人见人爱的美丽乡村。”苏生成说,乡村振兴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继续发展产业,和村民们一起过上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