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路,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何如此之快

2022-03-01 10:19:34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9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

“对于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国家而言,齐全的产业体系,也就意味着具备全方位的经济引擎,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保证了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始终在风浪中平稳前行

从“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初步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到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布“四个现代化”任务,再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决心、方针、政策,贯穿始终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魏雨虹

  

  “蝙蝠牌电风扇,70元。”

  1982年,家住南京浦口的桂玉英,在家庭账本里记录下第一件家用电器。她1979年开始把家庭收支点滴记录在册,此后40年未曾间断。时间向后推移,液晶电视、移动电话、iPad、电动车……桂玉英账本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时髦物件。

  小账本记录大时代。一个个中国家庭日新月异的生活背后,是中国艰苦奋斗只争朝夕的现代化历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邹一南表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起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如果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计,跨度为100年。这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将远远快于西方发达国家。

  快——中国式现代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速。唯有如此,才能在人均GDP等现代化核心指标上实现赶超。”邹一南说。

  中国的表现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个伟大的经济增长奇迹是否会‘后无来者’,但可以确信这是‘前无古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国际上看,后发经济体追赶过程中会出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间一般持续20年左右,而我们保持了40年。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这4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相对平稳,鲜有大起大落。

  采访中,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谈到,对于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巨大的中国而言,快速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必定有自身独特性与创新性。“它一定是一种能够反映中国政治经济特征,能够体现中国式逻辑的现代化。”

  “完整”的力量

  “我们国家从火柴到火箭都自己造,体系的完整性就是力量。”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看来,工业体系的完整性支撑着中国迅速崛起。

  中国式现代化之快,得益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及其锻造的巨大韧性,使我们掌握了发展主动权。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黄群慧认为,正是这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使得中国产业具备了最完善的配套能力,保证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巨大韧性。

  ——产业门类的齐全保障了国家的发展安全,而安全是速度的基石。肖尤丹等受访专家认为,长期的农业文化自给自足传统、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列强欺辱的深层记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国际环境,使得中国对自力更生有着执着的追求。

  空警-200预警机、空警-500预警机、反潜巡逻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13型共15架特种飞机飞越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这些“中国制造”的集大成者,代表着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次次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一次次实现自立自强。

  “中国通过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保障了自身的发展安全,同时也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采访中,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魏际刚谈到,这一发展战略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发展基础,避免了像某些国家那样因仅能依靠劳动力优势而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

  ——多个产业的共同发展,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多样的动力源。多位受访专家指出,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国家那样仅仅依赖少数支柱性产业甚至企业,驱动经济持续发展。

  魏际刚说:“对于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国家而言,齐全的产业体系,也就意味着具备全方位的经济引擎,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粮食、燃料、矿石、制造业、金融运输交通等产业……驱动中国经济的动力必须多样、充沛。

  ——产业齐全有利于保障就业,从而拉动大国需求。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电子竞技员……2019年至今,国家已发布了4批共计54个新职业。这背后,是一大批新兴产业、新兴岗位对大量就业人口的吸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只有产业结构齐全,才能托住庞大的就业人群,就业解决之后,消费需求才能起来。“需求,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抓手,中国的需求市场为什么大?正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完整。”

  中国式现代化之快,得益于产业升级持续推进,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新年伊始,中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全面建成,投资逾500亿元、以芯片制造为核心的中芯国际临港项目在上海破土动工,“元宇宙”成为多地政府争相布局的新赛道……

  产业升级何以重要?“因为经济动力机制具有递进性。需要有新的动力来加力。”金碚表示,经济高速增长的本质是将资源大量转化成产品,然而资源会有使用峰值并引发系列问题,比如化石能源。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用科学技术来牵引经济生产方式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把握全球技术变革以及产业链分工机遇,持续推进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劳动生产率较快提升,新的产业模式与组织形态不断涌现,产业空间布局合理优化,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十分清晰,即从劳动力要素驱动主导到资本要素驱动主导,再到知识要素驱动主导。”黄群慧说。

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

完成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投入商业运行 林善传摄/本刊

  有力的“双手”

  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公路通车。25年后,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4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犹如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一个窗口。

  中国式现代化之快,得益于高超的宏观调控技巧以熨平经济波动,避免了大起大落。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保证了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始终在风浪中平稳前行。

  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龚刚指出,西方调控的效应取决于私有部门对政策的反应,经济复苏过程一般较为缓慢。中国由于有明确的实施载体,宏观调控的效应通常更为明显。

  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发行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是一种供给,提供了公共产品,也是对需求的拉动。”金碚认为,收缩期这一调控手段还可缓解中国高储蓄向需求转化的压力。

  中国式现代化之快,得益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使我们在一些重大战略领域具备赶超优势。

  黄群慧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土地、森林、稀有金属等自然资源领域,长期坚持公共价格体系和国有化的合理比重。

  去年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中国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现代化进程中,完成了一系列社会使命”。金碚说。

  回顾新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国有企业承载了大量的战略使命,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核能发电等前沿领域,国有企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黄速建认为,这充分展现了国有企业在核心领域突破的领先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之快,得益于有效协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实现产业效率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

  《德国工业战略2030》指出:“中国将市场经济原则与积极主动的国家政策结合起来,到目前为止已证明是最为成功的。”

  黄群慧表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基于所处的发展阶段,把握住了产业升级的方向,不断提出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有效协调。

  采访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燕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政策的重点任务和实施方式在发生新的变化,更加强调推动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政策数量和范围要更加精准有效,在市场失灵失效或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些领域、环节更好发挥作用。

  贯穿“蓝图”

  “现代化进程一旦开启,就要保证这个过程不会由于战争、危机或社会动荡等各种不稳定因素而中断。”黄群慧表示,历史上因危机或战乱而中断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并不鲜见,这也是为什么世界现代化史已经有200多年,但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只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式现代化之快,得益于稳定的政治和发展环境。

  受访专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使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能保持正确的航向,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环境不稳定的困局。

  黄群慧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我们采用“渐进式”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保证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持续成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之快,得益于“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发展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从“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初步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到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布“四个现代化”任务,再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决心、方针、政策,贯穿始终。

  而且,实现现代化,中国不仅有“百年规划”,还有可作为具体抓手的阶段性规划。金碚指出,在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中国的“五年规划”“中长期规划”等阶段性发展规划,给予中国发展以路径方向,减少了发展的不确定性及经济风险。

  中国式现代化之快,得益于“全国一盘棋”,区域协调联动,共同发展。

  从纵向时间维度看,实现现代化,中国是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资金、技术要素率先向东部地区聚集,劳动力要素东迁,支撑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数据显示,2000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53.5%。在此基础上,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受到重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持续推进。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15年,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集聚,可以被认为是国际‘雁阵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黄群慧说,那么,由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及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可以归结为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这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国内版“雁阵理论”发挥的作用。

  从横向地域维度看,东中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协调配合,推进全局发展。金碚指出,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而言,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分工有所差别。在推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的同时,不同地区也在从全国一体化角度发挥自身优势。

  近日,旨在优化资源配置的“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孙伟介绍说,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要像‘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一样,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之快,得益于坚强的执行力,推动发展目标快速实现。

  《北京的蓝天,这就是中国为治理雾霾所做的》,这是2月15日德国西南广播电台发布的一则报道。报道称:由于严格的治理,北京的雾霾问题几乎消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集中力量坚决打赢打好包括污染防治在内的三大攻坚战。“各地区各部门态度坚决、行动有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指出,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后发国家要想顺利推进现代化,离不开始终坚持初心并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执政党。我们党在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严峻考验中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为我国现代化顺利推进提供了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