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与文学

2022-02-22 15:10:22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8期

  

  文 | 李广春

 

  元宵节阖家团圆,一批人在古城高邮因汪曾祺而团聚,其中有写作者、爱好者、研究者,为本土青年作家周荣池在《美文》所撰专栏散文《汪曾祺笔下的乡土世界》展开研讨。《美文》杂志的常务副主编穆涛先生带来了厚厚一摞杂志,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评价作者这次书写是对过去散文固有套路的一次挑战,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高度评价作者的语言,《文学报》主编陆梅则对其作品的沉稳雅致赞不绝口,评论家们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对作者周荣池的作品,我等门外汉不敢妄评,但有一个现象却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就是地处西北的西安《美文》杂志,缘何对千里之外的运河城市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故乡如此青睐,每期一篇,每篇万字以上,连载一年。有人说汪曾祺是里下河文学的大旗,但从历史地理讲,没有大运河就没有里下河,很多江苏省外读者对汪曾祺的了解,也停留在这是一个生长于运河城市高邮的作家,里下河文学,大概是大运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

  我对这些文学流派区域之争向来没有兴趣,对好的作家作品都礼敬有加。汪曾祺在运河文学创作中无疑也是代表性人物。上世纪80年代,北京作家刘绍棠的运河系列作品风靡一时,其清新灵动的风格和独特地域风情已载入文学史。同期的汪曾祺以独特的小说框架、对家乡的诉说,让不少文学青年恍然大悟,认识到小说“还能这样写”。

  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是文学载体,都是人们精神享受的重要产品,好看耐读是其应有之义。大运河孕育了文学,汪曾祺虽仙逝已久,但文学传承不绝如缕。如今,高邮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成立“汪迷部落”,线上线下互动,创作研讨并重,阅读推广同步,此次研讨会的主角周荣池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与高邮文化界联系不多,对他们的了解大多来自资讯:徐霞应该是优秀的,前年还加入了中国作协;赵德清文心如故,自己笔耕不辍,还组织文化活动,推动文学创作。在汪曾祺纪念馆的姜红兰半路出家,出手不凡,也在创作长篇小说。其他如秦如璧、濮颖等年轻女作家在全国文学期刊上也是崭露头角,让外界惊叹文学之乡高邮惊人的创造力。

  高邮文人多,名不虚传。秦少游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已成情书范本,一直在为高邮做着“广告”。清代王氏父子为官清廉,经世致用、义理考据自成一家。写小说的汪曾祺,更以别致的结构、清新的语言、细腻的表述,成为妇孺皆知的当代作家。现在高邮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赓续其文脉,用细腻的笔触述说人生感悟和时代感受,结出了丰硕的创作成果。汪曾祺纪念馆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殿堂,集聚了一大批文化人为时代歌唱,为人民抒写。他们礼敬前人。或挥毫泼墨写意山水人物,或力透纸背创作书法,或别出心裁谱写时代音符,或孜孜不倦研究典籍,或埋头书桌创作小说、诗歌、散文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善待今人。活在当下,活出精彩。高邮的时代变迁成为文化人口中的曲、笔下的诗、书里的情。他们守护文化尽责履职,传承文化不遗余力。有理由相信,高邮这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必将生生不息。

  《美文》是西北地区的文化大刊,每期都是大家云集,而用一年时间,连载一个县城作者的作品,在他们那儿还是第一次。这个以大散文定位的大刊,何以对“小”作者如此热心?我们的理解是,在文化融合的今天,西北文化的厚重大气,也希望融入运河文化的细腻绵长,这是《美文》青睐运河文化的原因,也是这本文学期刊的气象与格局所在。(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