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好生态缓解人才之渴

2022-01-30 15:16:35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5期

  

2021年5月17日,山东省威海市光威集团碳纤维生产车间,工人检查产品长度 陈建力摄/ 本刊

企业技术骨干人才有专业知识和业绩积累,但在职称评审时遇到学历、论文等各种“条条框框”,而且职称评审专家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们这些细分行业

这些兼职工程师成为面向整个行业的“共享工程师”,解决了企业“养不起”和人才“吃不饱”的矛盾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白田田 吴慧珺 李思远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东中西部采访时,众多“小巨人”企业负责人对于研发、经营、技工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纷纷“喊渴”,人才短缺成为企业的创新堵点和发展痛点。

  在当前各大城市争相抢人的背景下,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探索出务实有效的用人之道,缓解了企业人才之困。随着专精特新企业站立风口,人才缺口会进一步增大,未来还需更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人才环境,让人才来得了,安得下,放得开,发展得好。

  “小巨人”缺人才

  业内人士表示,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影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企业面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培养难、成长难等问题。

  ——“要么不愿来,要么留不住。”

  “小巨人”大多是制造型中小企业,而且很多企业坐落在三四线城市,尽管它们在细分领域已经成为隐形冠军,但在人才市场上的知名度并不高,面临着一线城市和大型企业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多重“虹吸效应”。

  合肥一家半导体领域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社会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本来就储备不足,加上“互联网大厂”高薪诱惑,人才流失成为公司最头疼的问题,近三年时间公司技术岗位人才流失率达30%。

  “招来的人才,我们都是像对待大熊猫一样。”江西太平洋电缆集团技术部经理李鹏鹏说,在引进人才方面,江西没有比较优势,“前期招来的研发人员走了将近一半”。

  ——“专业不对口,人才有缺口。”

  不少企业负责人反映,用人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缺口。武汉普赛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秋元说,我国产业发展层级逐年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般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配套,而高校人才培育体系跟不上产业发展形势,难以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说,以科学仪器为例,高校跟仪器仪表相关的专业有300多个,但真正跟科学仪器相关的专业却很少。

  由于人才供需不匹配,很多企业招人后还得从零开始培养。湖南株洲瑞德尔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应新说,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压力烧结炉,属于非常小众的行业,找不到学烧结炉方向的专业人才,也难以找到既懂机械又懂电气的综合性人才,只能自己培养。

  ——“人才在一线,职称难晋升。”

  企业的人才在岗培养和晋升机制也需要更畅通。不久前,中部一家小巨人企业准备推选2名技术骨干申报副高职称,却发现其中有不低的门槛。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企业技术骨干人才有专业知识和业绩积累,但职称评审时遇到学历、论文等要求与企业需求不对位,同时,细分行业的职称评审专家人才积累也不够。

  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米仁兵说,职称评定存在“重学术、轻产业”倾向,生产、研发一线的企业技术人才,面临职称晋升难。

  职称评审难,收窄了企业员工职业上升通道,加大了企业招人、留人难度。很多科技项目申报有职称方面的要求,中小企业申报时很容易卡在职称这个问题上。

  引才用人有招

  针对引才用人方面的堵点、痛点,“小巨人”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探索出相对务实的做法,产生了一定效果。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少“小巨人”企业负责人表示,解决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为我所有”变为“为我所用”是较好的解决方式。

  2020年以来,浙江省大力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职+兼职”结合的方式,集聚一批海内外高水平工程师。为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明确兼职工程师享受本地就医、入学等人才政策。这些兼职工程师成为面向整个行业的“共享工程师”,解决了企业养不起和人才吃不饱的矛盾。

  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位于芜湖市无为县,企业和合肥、上海、大连等地高校对接,高校专家在企业设立工作站,或者以顾问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支持,企业则根据具体情况支付报酬。“这些‘外脑’不仅帮忙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对企业技术人员传帮带。”华菱电缆常务副总经理张红宝说。

  事业留人,情感留人。一些企业负责人说,很多人才愿意在小巨人企业扎根,本身就是有理想和情怀的,企业要让他们感知到事业的前景和情感的温度。

  近几年,湖北宜昌微特技术有限公司实施优秀人才“合伙人计划”,让优秀人才享受企业分红,拥有更多决策权和分享权。目前,“合伙人计划”核心人才达到30名,激发了人才创新活力,为企业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同样地处宜昌市的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员工薪资水平对标武汉,打造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公司副总经理马刚说:“员工稳定了,技术和产品才会稳定,企业才能保持竞争力。”

  订单培养,定向培训。据了解,一些地方联合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比如,安徽等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接,开展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培养活动。

  湖南省工信厅总经济师熊琛说,相比于研发技术人才主要靠企业、高校培养,政府部门对于经营管理人才定向培训的效果更加明显。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培训企业负责人200名左右。同时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围绕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共性问题,遴选优秀培训机构举办专题培训班,每年参训学员约1500人。

  优化人才生态

  业内人士认为,要进一步解决“小巨人”企业的人才之渴,还需构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在产业环境、营商环境、人居环境、舆论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优化聚才留人生态。

  一方面,完善人才政策包。熊琛等人建议,人才政策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对于企业反映较多的共性问题,要集中梳理和化解。比如,加强校企联系,及时培育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和综合性人才,解决结构性缺人的问题;增加企业的职称名额,让企业在职称评审上更有话语权、自主权,解决技术骨干职称评审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改善人才大环境。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蕻等人建议,地方政府应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齐全的产业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提升医疗、教育资源供给水平,让产业高地成为人才集聚的洼地。

  此外,一些企业负责人希望全社会对专精特新人才有更加正向的舆论环境,通过挖掘和宣传一批高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典型故事,让“小巨人”企业成为就业、创业的热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