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产业链柱石角逐全球竞争
2021年5月19日,山东越成制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擦拭制动器 郭绪雷摄/ 本刊
➤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
➤要形成产业链图谱和龙头骨干企业、主要配套企业、锻长板重点领域、补短板突破环节、关键产品技术攻关等“N张清单”,以更多独门绝技带动增强全产业链优势
➤借助“链长”推广中小企业政策服务中心,发挥政府服务企业“政策计算器”功能,让企业一目了然、及时获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刚
产业链自主可控,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和发展大局。《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国内多地走访调研了解到,产业链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的源头和土壤,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坚强柱石,发挥着填空白、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增强我国经济韧性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内多地应势而动推进“链长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但仍待持续完善,以助力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增强主动权与话语权。
独门绝活赢得新赛道
在全球40多个城市、100多条地铁轻轨“跑马圈地”;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直流开关设备”,极大提高了轨道交通供电保护的可靠性和准确率,填补细分领域的技术空白……
江苏企业镇江大全赛雪龙牵引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轨道交通直流牵引开关设备生产和制造的企业,依靠独门关键技术,一举打破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我们的领域非常‘狭窄’,但技术创新为我们争取到足够宽广的市场。”公司总经理王彬说,主动打破技术壁垒,积极升级革新设备,定能拥有新一轮盈利点。
填空白、补短板、锻长板。打破国外对产业链关键节点的技术垄断;通过小节点技术突破,影响和强化整条产业链,“小巨人”企业作用尤为突出。
在上天、入海、探月、高铁等重点工程中,都能找到“小巨人”企业的产品和技术。
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成功铺设至今已约170年,但全球可独立生产海底电缆的国家为数不多。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秉承打破垄断格局、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产权的初心,面向高盐度、高腐蚀性、高难度敷设等巨大挑战的海底电缆,通过无数次实验,攻破一个个技术难点,解决了我国海洋输电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不仅如此,这家企业还全面掌握了海洋脐带缆技术,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具备全套脐带缆测试装备和能力的供应商,助力我国深海油气勘采领域核心装备彻底摆脱被国外长期垄断的状况。
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于多处产业链中间环节,往往很少给终端消费者带来直观体验,但在细分领域产业链关键节点上发挥着强大影响力,甚至可以通过行业内优势,主导整个产业链。
在江西,历时19年,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率队研发的硅衬底蓝光LED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开辟世界第三条蓝光LED技术路线。依托这一技术,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在全球率先实现硅衬底大功率LED芯片量产,目前已成功应用在高端移动照明、安防、手机闪光灯、汽车照明等多个领域。
晶能光电旗下江西晶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涂洪平介绍,LED行业正向更多种类、更高亮度、更高品质、更高附加值、更大应用范围及更低成本方向发展。LED封装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国际领先的封装技术与硅衬底芯片独特优势结合,极大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在多个应用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
高度重视研发,重视技术专利,追求高品质,重视经营生产,高度专业化,倾听客户需求,尤其是锁定高端客户,重视全球化发展……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认为,这些都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通的特质。
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
受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过去一年,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订单不足、回款难等挑战。面对多方挑战,大量专精特新企业承压而上。工信部对1000余家“小巨人”企业的跟踪结果显示,2021年1至9月,“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1.6%、67.9%,比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分别高8.8个、35.4个百分点。
江西迅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019年11月27日摄) 南昌高新区供图
“串珠成链”渐成势
链式招引、链式推动,打造优势标志性产业链,成为培育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有效路径。
链式招引、链式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生长。“专精特新企业正是从产业链上成长起来的。”南昌高新区经发局局长刘宽源介绍,知名企业中微半导体落户南昌,是看重这里半导体照明、电子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直接原因是当地有重要企业需要使用其生产的设备,地方顺势而为,提供“区域内配套企业补贴”等产业链招商政策。
与“以点带链”相对,一些地方重视“以链强点”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我们培育打造10条标志性产业链,实施从材料、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系统集成等全过程培育,很多企业在产业链上成长壮大。”宁波市副市长陈炳荣说,宁波通过布局、拉长产业链,不仅有助于减少同质化竞争,实现特色化发展,更努力在每条产业链上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目前累计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82家。
本刊记者梳理发现,自2019年浙江率先在全省开发区推进“链长制”试点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借鉴,已有广东、江苏、江西、山东、安徽、河南等约20个省份做出探索,多地明确提出产业链规划,并建立相应“链长制”工作方案,以制度保障产业链协同。
比如,江西省2020年4月推出“链长制”,由11名省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职责主要有梳理产业链现状、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日常调度通报机制等6项。多个省区市还明确提出产业链规划,建立符合当地产业实际情况的“链长制”工作方案。
部分专家分析,“链长制”在疫情这一外部因素影响下被广泛采用,而作为产业治理实践手段,从稳链补链到体系化延链强链,现已成为应对外部冲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
记者注意到,各地纷纷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纳入省级“链长制”产业名单的,以本省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为主。其中,智能装备、先进材料/新材料、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子与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出现频次较高。一些地方还明确提出,要形成产业链图谱和龙头骨干企业、主要配套企业、锻长板重点领域、补短板突破环节、关键产品技术攻关等“N张清单”,以更多独门绝技带动增强全产业链优势。
尊重规律让“链”更强
部分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产业链竞争力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关键因素,目前各地积极推进“链长制”,但整体来看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有待发挥更大效用。
做实“链长制”,防止浮于表面。部分基层干部提出:链长要沉下去,深入企业和产业链,寻找顺应市场规律的对策。现在一些链长的主要功能还是调度、解决企业面临的短期问题。
“专精特新企业是市场发展和竞争中产生的,不是政府培育的。”江苏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卞春阳等干部对此存有共识。部分专家提出,实施“链长制”应避免过度干预地方产业生态系统演化。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表示,在地方政府主导型产业政策竞争下,应在更高层次统筹协调好,以减少产业链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的可能。
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受访人士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推广中完善。部分专家认为,我国具备推行“链长制”的经济基础和优势,宜牢牢抓住战略机遇,以“链长制”在制度改革、战略引导、保障能力建设等领域精准发力,破除要素市场壁垒、引导产业链升级、对接国际国内市场,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部分企业、刘志彪等专家提出,推广中小企业政策服务中心,发挥政府服务企业“政策计算器”功能,让企业一目了然、及时获益。
二是“链”出发展新动能,建设产业链支持体系。刘宽源等认为,“链长制”应聚焦做强做优产业链,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机构,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步伐。多位工信系统干部提及,场景落地配套难、难进入大企业供应链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宜重点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强链延链补链,促进创新链共享、供应链配套、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同。
高度重视为专精特新企业建设产业链支持体系,既给它们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牵线搭桥,还要重点建设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产业集群。“苏浙很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后,政府不用去费力拉企业,企业自动就跑来了。这更能适应未来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刘志彪说。
三是“到位”不“越位”,守住政府与市场边界。多位专家建议,要注重“链长”队伍建设,敬畏市场,严守中立角色。同时,“链长制”可在全国、省级、设区市等组织产业循环,但不宜在较小区域实施,否则可能降低产业效率、加大投资风险。□
(参与调研记者:顾小立 陈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