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咱们村里的新农人

2022-01-18 14:14:38 来源: 瞭望 2022年第3期

 

  

老农人加速向新农人转变,依靠新技术、新理念,将传统农业做大做强,摘帽之后继续鼓足干劲,朝着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乡土成为热土,城市里的有志青年竞相化身新农人,投身农村建设

摘帽之后,许多干部仍不愿离开那片为之付出心血的土地,继续坚守在农村一线,带领脱贫群众向着更美好的生活接续奋斗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隆冬时节,西北旱塬上寒风凛冽,而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驻村6年的苗军却怎么也找不到冬闲的感觉,他牵头成立的黄花菜合作社每天不停歇地向各地客商供货。黄花菜,这个助力红寺堡脱贫的特色产业,如今正蝶变为增收富民新“引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年来,有这样一群人,把乡土当热土,用汗水呵护脱贫果实,用新知求解振兴新路。他们或扎根故土,壮大传统产业;或从城里来到地头,带来新的理念;或从脱贫一线转战振兴前沿,继续带领乡亲们富起来……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千千万万的新农人以人为“媒”,链接城乡,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为乡村紧跟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注入生机与力量。

2021年10月8日,贵州省麻江县坝芒乡乐坪村的水稻种植户与农业专家及随行学生走在稻田里  杨文斌摄/本刊

  土生土长的新农人:

  传统农业有了新活力

  传统种养殖业是农村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老农人加速向新农人转变,依靠新技术、新理念,将传统农业做大做强,摘帽之后继续鼓足干劲,朝着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猎民村,崭新干净的村居整齐划一,唯有葛力力家的院子略显“凌乱”——3台大型农机将小院占得满满当当。40岁的葛力力是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2020年他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种植大豆和玉米,农业生产收入就有30万元。

  葛力力的父母都是传统的鄂伦春猎民。1996年,鄂伦春人响应国家号召放下猎枪,昔日的好猎手纷纷奔赴黑土地,开荒、犁地、播种。“我们祖祖辈辈都没种过地,政府派来农技人员手把手教我们,看着自己种的地里结出粮食,别提多高兴了。”葛力力说。

  2020年,全旗鄂伦春族猎民年人均生产性收入达3900元,相当于“禁猎”前的9倍。当年,鄂伦春自治旗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0.8%降至0,退出了国家级贫困旗县序列。

  新农人不仅自己要过上好日子,更要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67岁的果农贾永祥家住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锦屏村。过去,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仅靠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生,勉强填饱肚子。

  2002年,贾永祥响应政府号召开始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油橄榄。经过不断尝试,贾永祥终于种出了名堂,他在村里新建了三层小洋楼,实现了安居乐业。

  看到贾永祥踏上致富路,村民们也心向往之。渐渐地,油橄榄种植成了当地群众的主业。为了带动村民,贾永祥牵头成立合作社,并给合作社成员提供优质枝条,“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

  城里来的新农人:

  新理念带来新面貌

  曾几何时,贫穷、落后的状况让农村青年纷纷逃离大山,留下一座座空心村。如今,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乡土成为热土,城市里的有志青年竞相化身新农人,投身农村建设。

  有人跳出农门后又回到家乡,也有许多从没到过农村的城里人,被乡村振兴战略的广阔前景吸引,主动做起了新农人。

  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石际村,59岁的张真钢是来自深圳的“新来客”。他学过油画、摄影,在深圳做过记者、导演,对光线与空间有独到见解。旧石块,用来铺设地面造就不规则之美;烂树根,改造成复古的茶桌;废弃水泥块,堆建起漂亮的围墙……张真钢以废物利用、“修旧如旧”的理念,让几近倒塌的农宅变身为古色古香的民居。

  这位热心的艺术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建设“美颜师”,村民们修缮房屋、改造民宿都想“听听张老师的意见”。一些村民在修缮改造老房子后,做起了民宿。曾经“没车子来、看不到希望”的村子,如今声名远扬。

  蹚致富路的新农人:

  继续做乡亲们的主心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基层党员干部始终是乡亲们的主心骨、领路人。摘帽之后,许多干部仍不愿离开那片为之付出心血的土地,他们自称新农人,继续坚守在农村一线,带领脱贫群众向着更美好的生活接续奋斗。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那勒寺镇李牙村脱贫了,但第一书记马学良没走。2022年将是他到李牙村的第六年,他的目标没有变:“如果每天都能帮群众办成一件事,累积起来就能为群众解决很多困难。”最近他的主要任务是紧盯返贫风险,跟踪巩固帮扶成果。

  根据中央部署,对脱贫县设立五年的过渡期,在这五年中,主要帮扶政策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要“扶上马、送一程”。临夏州调优选派配强驻村帮扶队伍,调整人员804名,确保了驻村帮扶工作队伍稳定。

  在众多农村干部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在军营为祖国挥洒青春,脱下军装后,依然保持军人本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发扬优良作风。

  2015年,在部队当了8年班长的李春燕退伍回到家乡——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博白县素有“中国桂圆之乡”的美誉,但当时老乡们种的桂圆卖的价格很低。

  李春燕与一众好友成立公司并创立“客家桂圆”品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桂圆产业链,助力家乡百姓脱贫。桂圆畅销粤桂,乡亲们富了起来,李春燕也成了家乡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2020年8月,李春燕成为峨嵋村历史上第一个女支书。

  2021年3月,李春燕在村里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一开始,乡亲们积极性不高。她带人挨家挨户走访,一人一案动员。终于,越来越多的乡亲参与进来,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仅仅4个月后,乡亲们就拿到了首次分红。

  2021年,李春燕被授予“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各级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聚集在农村大地,将实现人生目标同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机遇。刚刚战胜贫魔的乡亲们,正鼓足干劲,向着更美好的生活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