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使出何种新战法?
2022 年1 月1 日,河北雄安新区容西安置房项目D 标段施工现场,中铁上海工程局工人在新年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加紧工作 傅新春摄/ 本刊
➤打造经济带,优化产业链,扩大朋友圈,完善空间治理,推动了统一开放大市场形成,开辟了经济发展新空间,谱写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截至2021年11月底,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47414列,运送货物429.7万标箱,累计运送防疫物资1343万件,共计10.3万吨
文 | 郭洪海
统筹海陆发展,联通国内国外,中国大手笔勾勒“江”“河”“湾”“海”
“路”“带”“廊”“桥”,打造经济带,优化产业链,扩大朋友圈,完善空间治理,推动了统一开放大市场形成,开辟了经济发展新空间。
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着眼于解决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着眼于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经济高效协同;着眼于全球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共享。有利于惠及更多国家与地区,增加世界经济福利。
组团: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人口、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很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搭建起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四梁八柱”。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贾若祥总结,我国形成了“3+2+1”的区域重大战略格局,“3”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即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即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3”“2”“1”瞄准各自的战略定位,在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了“4+1”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4”即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1”即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4+1”为推进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贾若祥表示,促进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不是促进区域经济“一样化”发展或者“齐步走”,而是要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要求,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格局,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结队:巩固和完善产业链布局
全球经济重心和全球产业链正在无声无息中发生深刻变化。
航运、信息技术以及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化浪潮和国际产业链分工。世界经济重心由北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当前,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增长,工业体系加速完备,制造业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9年我国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近6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020年以来,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加强了“强链”“补链”工作,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依托龙头引领,实施创新驱动,省市联动,加强数字化赋能和金融支持,推动产业转移,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融合,多策齐发力促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这些“小巨人”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点十分突出,具备补短板、填空白的实力。常年扎根实体经济埋头拉车,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拥抱创新,不仅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产业链遭受冲击,我国芯片、汽车等部分重要产业面临“断链”风险,物流不畅、通胀抬头也增加了产业链复苏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我国疫情防控得力及自身技术能力提升,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定海神针”。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舒表示,疫情发生后,各国将产业链数字化建设作为改革重点,“数智化”成为未来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她建议,“十四五”时期,中国应抓住机遇,持续推进“稳链”“强链”“固链”,坚持产业链“数智化”转型,保障供应链信息流传递精准高效。一是按行业领域,建立生产整合中心,整合供应链动态信息,实时更新供应链相关信息,确保组装和物料的高效交付,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推广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协同,保持供应链上下游核心设计信息同步;三是制定行业国家标准和总体设计规则,确定某一领域模块之间的接口、界面和标准,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保障产业链上下游各模块的一致性。
扩圈: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
丝路驼铃,穿越千年。
“一带一路”连接亚欧大陆两端,将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地理空间。
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蒙内铁路、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等一大批“路”“桥”基础设施项目支撑起“一带一路”的骨架。我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资金输血渠道。
老挝地处内陆,没有出海口,过去仅有4公里铁路线。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建成通车,老挝段长422公里,解除了长期制约老挝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为老挝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截至2021年12月16日,我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疫情下当飞机停飞、轮船停运时,中欧班列奔赴“一带一路”沿线,成为了全球抗疫的生命线和稳定供应链的保障线。截至2021年11月底,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47414列,运送货物429.7万标箱,累计运送防疫物资1343万件,共计10.3万吨。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全球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随着经济体量增大,外部效应增强,中国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世界。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李舒表示,RCEP为未来亚洲的“内循环”增加了动力。
RCEP最大的突破是“原产地累积规则”,只要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部分属于15个成员国,且累计增值超过40%即可享受相应关税优惠,这将有效整合区域供应链。
疫情暴发后,发展中国家更加积极主动拥抱“一带一路”。中国与非盟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工作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于日前召开,双方围绕抗疫、粮食、能源、产能投资、基础设施、质量标准、统计等领域合作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共识。
世界银行2019年曾估算,“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可帮助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使全球和“一带一路”经济体的贸易额增幅分别达到6.2%和9.7%,使全球收入增加达2.9%。对于沿线低收入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增幅达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