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老人,我们不能忘记

2021-12-21 10:38:03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51期

 

让不容忘记的历史重见天光

“她们并不想要赔偿,最想看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

“只要得到相关线索,我们都会尽全力第一时间赶过去。我们真的不想再错过了。”

“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因为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应当从苦难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陈敏 实习生 韦梦想

  

  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4年前,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

  为了找出更多铁证揭露日军的罪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研究馆员刘广建多年来走访多地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把老人的讲述整理成档案,让许多不容忘记的历史重见天光。

  她们都是活证人

  日军侵华罪行,罄竹难书。除了残忍地屠杀中国人民,日军还强迫数十万的中国女性充当“慰安妇”,在漆黑不见天日的“慰安所”里,饱受摧残和折磨。

  “她们是我们民族的受难者,我们不应该忘记她们。”刘广建说。多年来,他走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根据志愿者提供的线索,确认“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

  彭仁寿是刘广建调查确认的第一位“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日军见她长得水灵,就要抓她,她逃跑了。日军四处找不到她,就把50多位村民抓起来,包括彭仁寿的家人,威胁说要枪毙这些人。她只好从躲藏的地方出来,之后就被抓到“慰安所”里。彭仁寿的妹妹彭竹英也没有逃过日军的魔掌。15岁时,彭竹英也被抓到“慰安所”。因为日军的蹂躏,姐妹二人终身不能生育。

  不仅如此,因为受到日军毒气弹的伤害,母亲和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弟弟也都去世了。曾经美满幸福的家庭,在日军的枪炮下支离破碎。

  彭仁寿老人向刘广建展示了自己腹部十几厘米长的伤口——日军在侵害她之后还用刺刀刺她,想把她杀掉。当看到伤口的那一刻,刘广建震惊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之前在书上看过日军的暴行,但亲眼见到这些伤痕,心里还是特别难受”。

  在姐姐的鼓励下,彭竹英也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刘广建与她商量以她的名义给联合国人权问题专家写信。在信中,彭竹英老人写道:“我和姐姐因为日军的暴行都未能生育,我希望让更多的人认清日军这一战争罪行的伤害性,还各国被害女性一个公道。”

  “她们并不想要赔偿,最希望看到日本政府的道歉和反省。”刘广建说。彭仁寿老人在公开自己的经历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没能等来这个道歉。

  像彭仁寿、彭竹英这样能“主动”说出自己经历的幸存者并不多,因为回忆太过惨痛,一些老人起初不愿意提到那段往事。有的老人必须在枕头下放把剪刀才能睡觉。还有一些老人远走他乡,远离亲人和邻居……

  遇到这样的情况,刘广建会尝试关心老人,长期和老人保持联系,“慢慢地,等老人感受到我们的善意,了解到我们是来帮助她的,就能打开心结”。

  “不想再错过”

  老人们不断去世,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登记在册的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不足20位。

  “自从做这个工作以来,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希望能加快脚步。”刘广建说。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日军侵略暴行的线索,但因为各种原因一耽搁,铁证还没有完全找出,老人就去世了。

  “只要得到相关线索,我们都会尽全力第一时间赶过去。我们真的不想再错过了。”刘广建说。

  在刘广建到各地调查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刘广建说,电影《二十二》上映后,就有一群志愿者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志愿者组织,专门帮助“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刘广建不会说当地的方言,志愿者就帮他转述给老人。志愿者还会先对身边老人的一些经历进行初步核实,之后再把线索提供给刘广建和纪念馆工作人员。

  刘广建觉得,这群老人是遭遇了特殊暴行的受害者,关心她们应当有不一样的方式。

  为了照顾老人的感受,在记录老人们的口述史时,他们会使用“受到日本人欺负”等老人们比较能接受的提问方式询问过往遭遇。

  纪念馆每年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去看望老人,志愿者们还会把老人的生日记下来,并在那一天前往老人家里为她们庆生。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希望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刘广建说。

刘广建陪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彭竹英老人散步   陈敏摄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在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湖南新确认7名“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

  在这些老人的身上,刘广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这几十年来,她们经历了很多磨难和痛苦,但都没有放弃。一些老人还很乐观。她们清楚地知道,这不是她们的错,而是日军的错”。

  “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刘广建说,“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应当从苦难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近,刘广建又发现了很多南京“慰安所”的信息,他觉得应该增加更多的力量来调查。

  “一方面我还要坚持做挖掘历史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我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走访更多的受害幸存者。”当被问起未来的打算,刘广建这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