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宣传助推交通文明

2021-12-01 16:03:20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48期

  

十年10个主题的侧重点,凸显了如何巧妙运用行为经济学中助推的力量,助力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建设

  文 | 南辰

  今年12月2日是第十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公安部、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共青团中央日前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以“守法规知礼让、安全文明出行”为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第十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群众性主题活动。

  此前九年,“全国交通安全日”依次聚焦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宣传主题,即遵守交通信号、摒弃交通陋习、抵制七类违法、拒绝危险驾驶、社会协同治理、尊法守规明礼、细节关乎生命、守规则除隐患、知危险会避险等。笔者认为,十年10个主题的侧重点,凸显了如何巧妙运用行为经济学中助推的力量,助力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建设。

  对中国汽车社会而言,建设汽车文明如滴水穿石,十年不仅能树木,也能固规矩、成风气、汇定力。一张礼让斑马线的动图海报,一段滥用远光灯危害的抖音视频,一个告诉你大货车转弯内轮差如何“吃人”的微信推送……每年“全国交通安全日”来临前后,政府部门、媒体、社会组织传播的大量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知识不断通过各种媒介入脑入心、落地生根,潜移默化地引导交通参与者在行为层面做出理性、安全、文明、互利的正确选择,这正是“全国交通安全日”助推之力,也是助推之智,更是助推之治。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提出,人并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人们有智慧但却并非完全理性,因为人类有两套认知系统,一套是出于本能和经验的“直觉思维系统”,另一套是出于理性思维的“理性思维系统”。正因为人类认知上的这种特征,需要设计一些方法来帮助人们纠正失误,引导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闯红灯可以节省时间”“不系安全带更舒服”“不戴安全头盔更自由潇洒”“夜里打开远光灯才能看得更清楚会更安全”“车窗抛物是小节无关安全”……从行为经济学角度仔细分析中国汽车社会中的大量交通违法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直觉思维系统”的错判是重要诱因之一,直觉思维下看似利己、安全的行为,实则危机四伏造成双输。当然,交通法规红线和交通文明底线是维系汽车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然而用好行为经济学的助推,会激发交通参与者内心做出正确选择的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以今年“守法规知礼让”的宣传主题为例,目前,北京等大城市正在大力推进机动车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从助推的角度看,围绕这一主题,政府部门能够做很多非强制性的行为经济学引导。例如,在马路上施划更加醒目的爱心斑马线,斑马线旁的交通志愿者用小喇叭给礼让司机有声点赞弘扬正气,交管部门跟智能手机导航软件厂商合作,在斑马线前及时推送礼让行人的语音提示等。从法治的角度看,一次对司机不礼让行人的处罚,可能会让司机长记性;从交通文明的角度看,被礼让行人对司机竖起的大拇哥和感谢的眼神,可能会激发司机今后继续礼让行人的自觉;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让司机借助视觉、听觉及时意识到礼让斑马线这一物理区域的重要性,会促使他们做出更加理性的双赢选择。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安全是回家最近的路”……还记得十年中这些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梗”么?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何尝不是成功的助推。不管是这句植入科幻电影的交通安全宣传标语,还是春运时那句直抵人心的安全警语,都体现了助推之力的社会传播根源:由衷接受,理性认同,自觉传播,主动践行。用好这种行为经济学的力量,是完善社会治理维度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