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直属、外交官授课……这所学府要打造外交外事类世界一流大学
外交学院院长徐坚
➤外交学院人才培养以外交外事为特色,有与国际传播相关的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在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上优势独特
➤中国外交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要驾驭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更多立场坚定、文武双全、内外兼修、学贯中西的外交人才
➤回应国际社会期盼,有效应对反华势力,需要塑造一套更强有力、更有国际感召力、法理基础更坚实、道义水平更高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春宇 吴文诩
因新中国外交事业而生,随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而兴。
建于1955年的外交学院,是周恩来总理倡导建立的中国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也是外交部目前唯一直属高等院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建校66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已为党和国家培养2万余名优秀人才,其中500多位成为驻外大使,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国际格局处在深刻变革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培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推动外交话语和外交学科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外交学院院长徐坚。
站稳立场 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瞭望》:当下外交学院的目标与特色是什么?
徐坚: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是当下党和国家赋予外交学院的光荣使命。
外交学院充分把握自身办学目标和特色,牢记党中央赋予的政治责任,努力践行“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在做好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努力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为学校发展开创新局面,为服务我国外交事业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在外交部党委领导下,外交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层次。
未来我们将立足外交特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形成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学科群,推进构建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保障体系,努力培育和保持一支更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人才队伍,把外交学院打造成外交外事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不负党和国家重托,不负人民期望。
《瞭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外交人才提出什么新要求?
徐坚: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外交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外交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对我国外交人员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特别要把“站稳立场”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始终牢记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还要把老一辈外交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肯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好传统、好作风继承和发扬下去。
要发扬奋斗精神,坚持勤学苦练。实现理想要有过硬本领,本领过硬离不开勤奋学习。新时代外交人才要脚踏实地,立志勤学,刻苦磨炼,既要深刻了解本国国情,又要准确把握国际风云,把中国外交人员坚定、自信、谦虚、包容的形象树立在世界舞台上,成为当代中国亮丽的新名片。
要放眼天下大势,拓展全球视野。新时代外交人才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体会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做一个有方向、有意志、有思想、有活力的人。
要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意志。外交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是一场需要耐力和意志的“马拉松比赛”,这对外交人员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均有较高要求。要努力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外交学院展览路校区 外交学院供图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瞭望》:外交学院近年来全面推进“专业教学英语化”和“外语教学专业化”改革,出于什么考虑?
徐坚:外交学院的定位并非外语类院校,外语强只是外交学院的优势之一,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当今国际传播领域,仅有语言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比如,有些小语种学生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如果想成为一名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还需要熟悉中国国情,掌握国际规则,对国际政治、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在未来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全面推进“专业教学英语化”和“外语教学专业化”改革,加强与外语类院校协作,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充分挖掘和发挥任课教师的“外语+专业”优势,致力于培养一批“外语+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我们也在考虑未来接收一些语言类院校小语种专业学生到外交学院非语言学科领域进行训练,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瞭望》:怎么研判当今外交人才培养的形势?
徐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外交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要驾驭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更多立场坚定、文武双全、内外兼修、学贯中西的外交人才。
当今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亟待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讲出中国主张,讲好中国故事。担当好这一使命,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与国际传播人才。
外交学院人才培养以外交外事为特色,有与国际传播相关的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在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上优势独特。
《瞭望》:培养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符合时代需求?
徐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对中国有很高期待。
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承担着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责任与使命,除了介绍中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面貌,还要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掌握我国国情、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理论,拥有较系统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和熟练的国际传播沟通能力,通晓特定区域和国家语言、文化、国情,善于宣介中国主张、智慧、方案,履行国际传播使命。
例如,新时代外交和法理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外交事务、外交斗争最初可能以政治开始,最后可能以法律收场,那么,外交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等学科和法学,特别是国际法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外交史、外交谈判、国际关系,还要具备比较系统的国际法知识,形成互为支撑的知识体系,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关键作用。
《瞭望》:外交学院有哪些创新举措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徐坚:新生入学时,我们就安排学院领导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鼓励新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优势学科出发,整合研究力量,推动学科交叉,组建了经济外交、法律外交、文化与公共外交创新团队,产出了一批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成果。
我们以外交学、国际关系为核心学科,英语为优势学科,在外交理论、安全外交、经济外交、法律外交、文化外交等交叉创新领域加大投入。
我们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培养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国家安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2016年挂牌成立的中国外交培训学院主要负责培养外事外交干部,未来还要进一步促进外交学院和中国外交培训学院的融合发展。
塑造新话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瞭望》:怎么研判当今中国的外交话语形势?
徐坚:外交话语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建设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期待越来越高。一些国家主动寻求外交学院支持,帮助其建设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反映了中国外交事业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某些国际反华势力却企图打压中国。
要回应国际社会期盼,有效应对反华势力,需要塑造一套更强有力、更有国际感召力、法理基础更坚实、道义水平更高的话语体系,从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瞭望》:在提升中国外交话语影响力上,外交学院近年有哪些探索?未来有哪些打算?
徐坚:我们积极提炼融合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学科,建立多学科支撑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办好“外交翻译专训班”“复语国际人才班”“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实验班”“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实验班”等,并探索国际组织人才“海外学习+海外实习”契合型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环境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我们将总结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形成的深厚积淀,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一项历史使命。
我们还将继续把中国外交理论建设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坚决与霸权主义斗争,维护中国核心利益,推动营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为塑造一个能积极引导世界大变局的、新型的、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
《瞭望》:对外交学院学子有什么寄语?
徐坚:我希望外交学院的学生能够继续传承好我们的优良传统,未来在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领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同时培养更强的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层面思考问题。
外语好,或者某个专业能力出色固然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希望外交学院学子在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努力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立体、更丰厚。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由衷希望外交学院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做学问过程中,练就当代青年应有的胆识与担当,养成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修炼出中国外交外事人才应有的儒雅风范,彰显中国风采、中国气派。□(参与采写:实习生 桑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