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卖钱不丢人
2019年8月24日,书法爱好者在北京平谷区第二届乡贤书法作品展上参观 任超摄/本刊
➤钱到位作品就好,没钱免谈,以物抵钱是不得已的下下策,作品大小与金钱数额直接挂钩。说得这么赤裸裸,一般人还真不好意思开口呢,更不用说挂在门口了
➤不在传统上找根源,不在学习上用心思,不在悟道上花力气,整天搞一些自以为是的创新之举,看似有模有样,实则装模作样,骗骗外行人可以,业内人士自然心知肚明
文 | 李广春
前些时候,疫情短暂肆虐,居家足不出户,翻看昔日闲书,算是以读攻毒,以阅抗疫。手头正好有广陵书社出版的《郑板桥集》《郑板桥四书真迹》等书,随手拾起,一气读下,爱不释手,获益匪浅。只恨平时读书少,对郑板桥的了解只停留于狂狷、耿介、不拘小节等肤浅认识。通读全书,一个立体丰满的郑板桥,让我耳目为之一新。
郑板桥确实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天生的读书种子,一生不安于现状。学而优则仕,秀才举人进士,一路过关斩将,做了县太爷,在黎民百姓眼里是青天大老爷。唉,放着好好的官不做,挂冠而去。在潍县尽管时间不长,但官声颇佳,一些关心民生疾苦的佳话至今仍在传颂,特别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让后来从政者用以自警自省的座右铭。
《兰亭序》是书法丰碑,八分书则源远流长,风格高古。别人都循规蹈矩,不安分的郑板桥却别出心裁,搞出一种真隶相参、杂以行草的“六分半书”,笔画变幻无穷,波谲奇古,锋芒劲峭;字型或大或小,或长或扁,看似随意,实则用心;章法如乱石铺街,奇趣顿生,节奏感强。由于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规,惊世骇俗,一顶“扬州八怪”的帽子妥妥地戴在他头上,让人另眼相看。
乖张之人的不可理喻常人难以想象。看破不说破,是为人处世的老到。偏偏这个怪人一反常态,把文人爱钱不可言说的心里话,直接搬到台面上。嘴上说说也罢了,居然明目张胆地写成布告,张贴在门口,让不少想利用文人羞于谈钱心理的人望而却步,打消“揩油”的念头。看看他是怎么明码标价的:“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钱到位作品就好,没钱免谈,以物抵钱是不得已的下下策,作品大小与金钱数额直接挂钩。说得这么赤裸裸,一般文人还真不好意思开口呢,更不用说挂在门口了。在他之前,似乎有写墓志铭换取钱财的,但大都是君子协定,并没有像他这样招摇过市的。在他之后,好像也有名家明码标价的,但也没有像他这样惊天动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用在他身上似乎并不为过。郑板桥的字画史有定评,其开风气之先的精神、锐意创新的技艺、对后世文化传承的影响,仍在影响着一代代书法艺术家的追求,他润笔费的明码标价与他的书画一样成为美谈。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是对当官的要求,因为这是基本操守。那些做着官写字捞钱的,为什么总被人看不起?也许他们的字写得不丑,但由于身居官位,其字画价格不可避免地烙上官印。官大价格涨,倒台忙铲墙,前些年这样的闹剧不断上演,这几年倒不怎么听到此类的笑话了。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书法作品市场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当然更体现了反腐倡廉的初步成效,这自然是艺术市场的福音。
文人志趣高雅,不追名逐利,追求纯粹艺术,为艺术创新探索,哪怕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也不改初衷,这样的境界令人为之动容,肃然起敬。但我们也不能对写字卖钱的艺术家说三道四,似乎收了钱艺术就不高尚,郑板桥的明码标价并没有影响他的名声。关键在你写的字有没有艺术价值,是不是真的有人买。只要有人心甘情愿去买,而不是冲着官位虚名,不是为了讨好卖乖,不是为了利益交换,那就是正常的市场行为,犯不着遮遮掩掩,说明你的书法作品还有价值。
书画市场在前几年就是个大气球,想不到小针一戳立马瘪了。昔日红火盛景虽然还没有到惨淡经营的地步,但市场价格一落千丈是不争的事实。即或待价而沽也大都是有价无市,那些牛哄哄的所谓书画大师也消停了不少,只能顾影自怜,望书画而兴叹。你想想啊,信手走笔,挥毫泼墨,墨迹未干,便可立马变现,数着一沓沓的钞票,能不心花怒放吗?可惜时光不能倒转,再现书画市场的红火还不知猴年马月呢,如此天壤之别又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书画家也是一个职业,凭本事吃饭,靠作品打市场,写字卖钱,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有些似乎清高的文人,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书法家不能钻进钱眼里。在他们心目中,文化人就不能谈钱,否则就不纯不洁。我从不怀疑与金钱切割超凡脱俗之人的存在,对他们心存敬畏也是发自肺腑。但对以书画一技之长养家糊口之人,我感到更真实可敬。一手交书画,一手换钞票,你情我愿,两全其美,各自称心,何错之有?
当然,靠写字卖钱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就是自娱自乐。他们用不着为参加大赛是否获奖担忧,也用不着为作品能否多卖几文而发愁,更犯不着为作品好坏被人指指点点而着急,就是写了玩,没有功利心。不过,如果想写字卖钱,还真得用心呢。不是所有的书画作品都能卖得出去,也不是所有写字的都像郑板桥那样挥洒自如,究其因,乃自身问题。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写字卖钱,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市场是不买账的。
文化底蕴不够,是时下写字人的通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些人以为临了帖,傍了名家,就以为得其真传,可以写字卖钱了。殊不知,书法艺术是门综合艺术,学养很重要。字如其人,一手字可看清你根基深浅,写字更多时候不是比技艺,比得更多的是文化积累。写字有时就是写思想、写见解、写情感。如果整天只会写“淡泊名利、厚德载物、有容乃大”之类的东西,只能说明你的才疏学浅。看看郑板桥写了哪些,人家写“难得糊涂”,对聪明糊涂的辩证关系说得那么通透;“吃亏是福”,道尽人间做人的学问,这些都是饱读诗书后创造性转化的原创。如果不在读书上打根基,就想凭雕虫小技糊弄人,作品自然乏人问津。
艺术底数不清,这不能不说是当下很多写字人的悲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其自身规律可循。一些人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还没有会走便想跑,没有合格便想出格,总想一招制胜,出人头地,于是一反常态的怪招乱招让人捧腹。不在传统上找根源,不在学习上用心思,不在悟道上花力气,整天搞一些自以为是的创新之举,看似有模有样,实则装模作样,骗骗外行人可以,业内人士自然心知肚明。
创新底气不足,是不少写字的瓶颈。写多了写熟了,墨守成规者大有人在。泥师法古,是初学者必经之路,但拘泥于成法,一味追求形似,只能失去艺术创新的自我。看了不少人的字画,基本功无可挑剔,但鲜明的个性风格却无迹可寻,说到底还是创新底气不足。这其中既有学养不够的问题,也有见识不多的窘迫,更有自我革新勇气不足的困惑。在艺术丰碑面前,只有敬畏,不敢超越;在艺术模式里面,只有自满,不想超越;在艺术追求方面,只有仰望,不会超越,致使本可以再上一层楼的书法艺术多年原地踏步,令人扼腕叹息。
书法艺术有成风化人的社会属性,有审美品位的艺术价值,也有物有所值的商品属性。写字卖钱不丢人,在艺术清朗的世界里,靠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晰的艺术底数、不懈的创新底气,写字写出群众欢迎,写出社会满意,写出境界,写出格局,反映火热的时代,讴歌伟大的祖国,颂扬创造的人民,这样的书法对人民是奉献,对社会是贡献,对自己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