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改院新使命

2021-11-01 10:27:34 来源: 瞭望 2021年第44期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截至2021年8月底,中改院共向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交改革政策和立法建议报告295份,为全国改革系统和大中型企业培训培养了2万多名管理人才

预计未来5年,我国服务进口增速将高于全球同期平均水平;未来15年,我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智库是思想库,一个智库最重要的是战略性思维、前瞻性研究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柳昌林 王晖余 严钰景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下称中改院),1991年11月1日创立于海南省。作为一家诞生于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之时的社会智库,建院30年来,中改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创新社科机构管理体制,凝聚全社会改革智慧,以改革大局意识,坚持参与改革实践,服务重大改革决策,围绕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储备性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在咨政建言、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为新型社会智库建设探索了经验。

  作为中改院的创办者、领导者、参与者和见证者,迟福林建言改革、痴心研究30年,带领中改院创新发展,努力建设新型社会智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中改院院长迟福林。

  聚焦改革重点难点建言献策

  《瞭望》:中改院30年来在建言中国改革开放和海南改革发展中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迟福林:30年来,中改院始终聚焦改革问题研究。截至2021年8月底,中改院共向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交改革政策和立法建议报告295份;发表改革研究论文23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3项;出版改革研究专编著360部;完成政策咨询与企业咨询课题251项;举办培训班230多期,培训培养了2万多名管理人才。

  中改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建议,为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参考。建院以来,中改院曾参与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十二五’改革”“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内需的巨大增长潜力”“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以高水平开放形成改革发展新布局”“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政策建议,成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法规的参考。一些重要研究先后获得包括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多个奖项。

  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中改院坚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院宗旨,30年来聚焦海南开放改革发展,形成了一批研究建议和政策咨询研究报告,在服务海南以及推进自贸港建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1991年11月1日建院当天,中改院就举办海南对外开放战略研讨会,并在之后持续就海南建立特别关税区、自由贸易港等提出过系列建议与设想。

  智库是思想库,一个智库最重要的是战略性思维、前瞻性研究。做到这些,有两条特别重要:一是对整个形势和趋势的把握;二是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也就是实地调查研究。

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2021 年5 月26 日摄) 蒲晓旭摄/ 本刊

  以改革的办法办院

  《瞭望》:中改院在创新办院、建设新型社会智库方面有哪些经验探索?

  迟福林:体制机制创新是社会智库的生命线。没有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智库就失去发展动力。30年来,中改院坚持“以改革办法办院”,探索实践新型社会智库的发展之路,在办院体制、治理结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的行动研究;坚持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优先,立足公益导向;实行“小机构、大网络”整合资源凝聚思想力;加强智库国际交流活动,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

  建院以来,中改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注重建设性可行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党和国家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建议。战略要有思想,思想才是战略,但这个战略是“站”在地上的战略,不是天上的。

  1991年成立之初,中改院为正厅级事业单位,有30个财政事业编制。仅过半年,中改院就向海南省政府提出“事业机构企业化管理”的改革方案,主动退出财政事业编制。公益性一直是中改院始终坚持和不断强化的基本导向。坚持公益导向,企业化运作,依靠社会力量办民间智库,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体制机制是中改院不断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其意义不仅仅是为国家节省经费,而在于提升机构的活力与效率。

  “小机构、大网络”是中改院创新社会智库建设的鲜明特色。中改院智库实体机构和人员少而精,人员不超过50个,汇聚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骨干队伍;逐步形成了由2000多名来自50多个中央相关部委及31个省(区、市)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构成的大网络。

  《瞭望》:中改院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迟福林:中改院的资源整合不限于国内,还积极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中改院长期执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项目,与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及挪威、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印度等国的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关系,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自建院以来,中改院结合国际交流合作需求,与国内国际重要智库、学术机构与企业等合作主办了数百次国际研讨活动。其中,共举办了8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吸引数万人次的中外专家学者参加;还举办了新兴经济体智库经济政策对话、中欧论坛、中日韩合作对话等,为国家间人文交流合作打开新渠道。

  瞄准新目标发挥智库独特作用

  《瞭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改院如何继续发挥智库独特作用?

  迟福林:首先,我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现在是,今后也是。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短期面临复杂形势,中长期蕴藏着巨大潜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形成巨大市场空间;在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国强大市场需求潜力的释放,将对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增长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我国是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者,现在是,今后也是。我国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让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市场经济融合,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赢得国际经济合作竞争主动;以制度型开放推动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制度型开放意味着对外开放的重点向国内制度层面延伸,重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公平竞争、反垄断、市场透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强化制度性安排。初步估计,到2025年,数字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50%左右,加快数字服务贸易发展需要全面推动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降低各类服务贸易模式下的边境内壁垒,调整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第三,我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现在是,今后也是。我国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新贡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8%,未来5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保持在25%~30%,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与动力源;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内需潜力的释放需要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能源、技术、服务型消费都需要加大进口。同时,我国巨大市场潜力的释放,将为全球市场增添巨大活力。预计未来5年,我国服务进口增速将高于全球同期平均水平;未来15年,我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改院将继续探索推动智库建设自身发展,瞄准改革开放前沿问题,服务改革开放工作大局,积极发挥作用。

  《瞭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重大国家战略,中改院下一步将如何服务自贸港建设?

  迟福林:立足海南,深入开展自贸港研究是中改院的重要追求与责任。中改院建院30年周年的活动中,安排了两场自贸港的论坛,研究研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港法治建设”。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紧紧抓住“国际化”这一特点研究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一定要提升自由贸易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第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现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关键在于形成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大市场。我们正在力促建立海南自贸港与东盟智库联盟,年底将举办中国东盟智库高层论坛。

  第三,做实做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中改院已牵头成立了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将研究院建设成为更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国际化的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