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品展陈,这方“红色热土”这么做
➤站在芳草如茵、古建环抱的会师旧址操场上,人们仿佛瞬间穿越回到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部队召开会师大会之时
➤“不革命的不分田地”“不劳动的不准吃”等红色标语,体现用群众语言、说群众心事、让群众支持的革命斗争方法
➤听红色故事后人讲红色历史,讲感恩奋斗,讲发展变化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苏晓洲
罗霄山脉西麓群峰苍莽、溪谷纵横,分布在这里的湖南省浏阳市、茶陵县、炎陵县和汝城县等地,在90多年前的大革命时代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无数烈士先贤在这里以大无畏的牺牲和奋斗,谱写了感天动地、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产。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此间采访发现,近年这四地在探索打造红色精品展陈方面用心用情用力,力求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催生庄严体验打下坚实基础。纷至沓来的参观者,面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动革命斗争历史,更好地感悟红色文化,激发奋进精神。
重现红色历史关口
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总有一些曾经风云际会的历史关口。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率部队退到浏阳文家市集中。在此,他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记者走进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这个占地百余亩的纪念地,廊院古朴典雅,巨树苍翠挺拔。入口处,当年秋收起义部队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的清代中期积谷仓槽门犹存,门柱上“耕三余一,积旧生新”的对联清晰可辨。
秋收起义会师旧址原里仁学校,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大成殿、成德堂、文昌阁、操场等主体建筑,依然保留着晚清建成时的模样。大门口两幅红军标语让人过目难忘——“欢迎白军士兵下级官长来当红军”和“建立工农政权”。
浏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湘国说,这是文物部门运用现代保护技术,清理白色恐怖时期涂抹遮盖的泥灰后,重见天日的红军标语真迹,迄今已有90多年历史。
站在芳草如茵、古建环抱的会师旧址操场上,人们仿佛瞬间穿越回到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部队召开会师大会之时。
“就在这里,穿着老布褂子、打着绑腿、脚穿草鞋的毛泽东同志站在台阶上,作了鼓舞士气的重要讲话。”纪念馆工作人员甘武说。
甘武介绍,纪念馆的文物和史料展陈面积达2200平方米,以时间为主线,分为高举新旗帜、开辟新道路、创建新军队、苦难辉煌四个主要部分,陈列了251张照片、33件珍贵文物和23份文献。并运用声光电、场景复原、电子沙盘等技术形式,真实再现90多年前秋收起义时的烽火岁月,让参观者在场景沉浸中追寻红色革命的初心。
“浏阳市在打造精品展陈的同时,更加注重红色资源保护。”林湘国说,根据人物和事件性质的不同,将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分为秋收起义、军事战斗、苏区执政、名人风范、革命烈士、社会主义建设等六大类全面摸底,将每一件革命文物信息录入数据库,为其制作专属“身份证”。并多方筹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压实管理责任,做到文物监管全覆盖、文物安全零事故。
挖掘红色文化展陈核心资源
山高林密、地广人稀的炎陵县,当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毛红军会师”“插牌分田”“连队建党”等很多著名革命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直到21世纪初,炎陵县很多老旧民宅、祠堂等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字里行间显示出当时红军的奋斗激情。
“为了让红军标语免遭风吹雨打侵蚀磨灭,县里投入资金建设红军标语博物馆,采用与敦煌壁画保护方式相同的揭取和就地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妥善保存了339条红军标语。”炎陵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和生介绍。
如今到炎陵感受红色文化,参观红军标语成为一大热点。
在红军标语博物馆记者看到,标语涉及红军部队番号超过60个,内容涵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纲领和口号,对研究党史、军史具有很高价值。
红军标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口号、留言,又有对联、打油诗,还有漫画、组画。语言风格大多十分接“地气”,如“不革命的不分田地”“不劳动的不准吃”,体现用群众语言、说群众心事、让群众支持的革命斗争方法。
炎陵县当地受访干部对记者说,红色资源精品展陈应讲求“内容为王”。红军标语正是红色资源开发运用的一项“核心资源”。
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采用与敦煌壁画保护相同的揭取和就地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妥善保存了339 条红军标语(4 月11 日摄) 苏晓洲摄/ 本刊
特殊讲解员讲述红色基因
走进汝城县沙洲村,记者看到这里作为红色纪念地,仍然保持着湘东南特色民居鲜明的建筑风格,村民们生息劳作,处处是浓浓的烟火气息。
这里也是著名的“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以这一故事为主线,沙洲村办起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在还原故事场景、展现精神内涵以及党领导汝城人民所进行的奋斗和所取得的成就方面,下了一番苦功夫。
陈列馆共陈列文物藏品317件、文物资料28组、铜像人物22位、鲜活照片213张。充分运用声光电、图片、雕塑、多媒体等现代化展陈手段,结合平面、立体、动态等艺术表现形式,营造独特的展陈环境和艺术氛围,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让人可视可参与,见物见精神。
“我们把‘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之一徐解秀老人的5名后人培养为讲解员,从红色基因传承者的角度讲述故事。”时任汝城县委宣传部部长何浩光说,这5位特殊的讲解员讲红色历史,讲感恩奋斗,讲发展变化,不断为“半条被子”故事注入新活力。
茶陵县是当年我党最早建立的县级红色政权之一——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所在地。茶陵县委办主任罗峰告诉记者,县里通过整合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红军政治保卫局、工农红军独立师办事处、列宁学校等一批红色旧址,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并在展陈方面,结合红色资源现状和特色,探索适合不同年龄、学历、行业领域党员群体的介绍形式和内容,积极深化观展互动和情景沉浸,提升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记者在一些红色纪念地看到,相对完善的语音自助讲解,便捷的景区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以及智能导游、网络票务等服务,使得茶陵作为红色研学教育基地的“人气”日益走高。□